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引发思考
正在公示的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关注高考,因为它不仅是决定考生前途的关键,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是根“指挥棒”,怎样通过它,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应值得各界深思。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谈到,我省08年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是淡化了文科、理科的界限。长期以来,众多有识之士都不赞成高中阶段过早地、明显地文理分科。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就曾呼吁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他认为,过早地文理分科,造成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从而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前些年我省在高考方案上也进行了种种尝试,但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认为,种种“方案”均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恰恰相反,倒是加剧了这种文理分科的势头。2008年高考方案,“凡开必考,考则有用”,“实际上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断绝了人们的‘分科’念头,‘逼’着高中教、学双方把每一门功课都教好、学好。”“如果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地遏制了‘分科’势头,其功德是无量的。”何永康说。
有专家提出,高中教育应该考虑到大学教育的需要,与高等教育相衔接。怎么实现?也离不开高考这根“指挥棒”。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茅家琦教授认为,现在高校本科教育的方向是向通识教育发展。原因在于,高校经过实践发现,专业过细常常造成大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从去年开始,复旦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进入不分科的“复旦学院”,进行一年跨专业的“通才教育”。今秋,南京大学3200余名本科新生中,有大约500名同学进入该校匡亚明学院学习,这是南大探索通识教育模式的大胆尝试。这些新生将在一二年级接受宽口径通识教育,三年级开始分流到各个院系,接受专业教育即个性化培养。大学教育的这种趋向,反馈到高中教育阶段,要求教、学双方更加不能对某一学科有所偏废。记者采访的好几位中学校长和教育官员都认为,2008年高考方案的相关制度设计,要求各中学把国家规定的每一门课程都开齐、开足还要开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这是2008年高考方案的又一亮点。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长江学者、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这样评价。他认为,过去是“分数决定一切”,评价学生时“一卷定终生”,这样做的后果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就体现出来。王炜以东大交通学院为例,考生进校时分数大多在620分至650分之间,上下相差不大,但进来后逐渐感觉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十分优秀,而有的学生没有公德心,性格孤僻,不会与人沟通,而且只会做题,缺乏创新精神。“这种状况到高校再去改变就晚了。”王炜说,现在规定,统考考分再高,综合素质不过关也不能填报高校志愿,这将对中学阶段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评价学校和学生,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更加合理?我省有关部门对此作了苦心探索。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打了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方:以前评价学生是按分数“分分计较”,好比人们挑选珍珠,光看它大不大,其实,珍珠的评价标准除了大小之外,还要看它是否圆、是否有光泽,现在把大小、圆度、亮度统一考虑了,就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所以王斌泰认为,08年高考方案不是考了3门或者考了几门,而是考察了16个点,语数外3门3个点,学生水平测试7个点,再加上综合评价6个点。16个点是综合地评价一个学生,把他在学校的表现全部纳入高考录取所要考核的内容中。并且,这16个点并不是平分的,而是根据各点的基础性采取不同的权重方法。专家们评价,这是我省08年高考方案的一个重大突破。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作者:本网记者 任松筠 宋金萍)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