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网9月29日电
据人民网-华东新闻报道,9月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印发。一般认为,此轮土地调控既是一场对土地既有问题的纵深“革命”,也是一次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源头治理”。
尽管这次调控针对的是工业用地价格,不过,许多人包括业界人士,都会集体无意识地遥望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楼市“地标级”城市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它们在工业用地控制、房地产市场变化等方面出现的显性或隐性的动态,值得关注……
北京:开发商沉默的背后
一条消息被误读,背后显现的对地价的担忧心态,未必是杞人忧天
与上次调控政策公布之时一群业界大腕争先恐后地发表解读、异议的场面不同,这一次,北京房地产的业界大腕们普遍静悄悄。
地产大腕任志强9月18日在博客中表示,“5月17日‘国六条’发布之前,确实有领导专门到我(公)司办公室约见一群地产公司的‘大佬’们,诚心告诫我们要努力维护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业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于是就有了上海‘10+10’会议的闭门和所谓文件细则出台之后的‘禁声令’之说。其实要害不在于是否有人让说与不让说,而在于人们是否想说什么,想说给谁听?”
该文值得玩味,尤其是后两句“想说什么,想说给谁听?”
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甘藏春9月上旬针对“工业用地价格”的有关表态,被有关媒体在标题中竟解读成了“土地价格将出现50%的上涨”。误读消息公布后,引发北京市场进一步恐慌。9月11日,甘藏春司长在接受采访时紧急辟谣,市场情绪这才回复平稳。
有人士表示,尽管标题有误,但在最早的误读稿件文章中,也指的是“工业用地价格”,但现在市场各界人心浮动,都不约而同地在预估新政对“地价”的影响。由这个集体无意识的误读风波中,可见市场各方在地价问题上的心态。
误读背后的对地价的担忧心态,未必是无的放矢、杞人忧天。地价的决定因素有二:供应量与供应价。这两个因素都面临一些变数。
9月19日,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土资源部已与有关部门协商,从2007年开始,将在原有建设占用农用地和耕地计划指标上,加上建设占用未利用地这项指标。两项合起来组成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业界解读,该政策影响颇大,实际蕴涵着土地供应量的问题。目前,土地部门计划管理的范畴主要是建设占用农用地,戈壁、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并不在计划管理之列。一些地方就想办法,找“出口”,在未利用地上开辟新路。比如围海开发滩涂,上山圈占荒山荒坡,都是未利用地。沿海有些地方,竟然以20甚至30平方公里的规模在围海,实际上是建设工业园区。现在,这些未利用地如一起纳入监管范畴的话,一些工业项目的用地量必然就要重新回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现在用地计划指标一直收得比较紧,工业用地多了,自然会影响到其他用地的份额。
近期,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潘明才表示,我国新增建设用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将提高一倍。标准的提高,可以加大城市规模扩张的经济约束。针对一些地方新增建设用地不依法报批,国土资源部明确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
有开发商表示,从一系列已经出台的土地政策的效果来看,地价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该开发商以其在北京顺义区的项目举例说,2001年的时候,顺义区包含拆迁和土地出让金的熟地价格约为20万元亩,现在相同地段大概涨到了150万元亩。此外,加上人员工资、建筑原材料、项目配套费用的增加以及财务、管理等费用,房屋成本在每平方米3000元到4000元左右。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相信不会有开发商赔本出售,一些涨价因素都会转嫁到房价中。
通过具有人气指标意义的房展来看,房价依然火爆。9月中旬,北京秋季房展开幕。据组委会统计,开幕首日有3.5万人次到场,成交288套,面积达3.2万平方米,套均面积110平方米,成交金额2.51亿元,成交均价为7900元平方米。而今年春展首日则有5.3万人次入场,当天成交527套,面积达6.1万平方米。
对于“秋展”的表现,有市场人士认为,主要是现在市场供应不足,很多项目无房可售,不少项目一开盘就销售一空,价格并没有出现任何走软的迹象,很多具有可比性的项目比去年甚至年初又有了一定的涨幅。(肖宾)
1
2 3 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