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哈召开了《哈尔滨城史长篇小说系列丛书》研讨会,30多位省市领导、文化名家共聚一堂,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丛书》共八册150万字。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印刷历时四年之久,八部小说同时推出,从不同侧面艺术地再现了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哈尔滨独具特色气吞山河的历史以及色彩斑斓的生活,这在哈尔滨文学创作史上还属首次。 用长篇小说这一文学形式集中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其创作规模之大,力度之深,在全国也很鲜见。 全国鲜见的八部城史小说
八位作家分别向人们展示了厚重而多彩的哈尔滨的历史画卷。读者可以从李夫晨的《日出日落》中体验移民拓荒的艰辛,创业兴衰的沉浮;从雪墨的《圣·索菲亚教堂》中感受历史风云的变幻莫测,西方宗教的长驱直入,中外文化的冲突融合;从尚一的《混血菊花心》中透视多国移民的生活境况,心态轨迹;从巴瑛的《满洲人家》中痛见失去家园的悲愤苦涩,日常生活的屈辱压抑;从李战的血雨潇潇中感触敌伪统治的野蛮残酷,文化剿杀的血腥,中华儿女的无畏抗争;从唐飚的《万劫余生》中领略民族英雄的傲骨风范,抗联战士的精诚忠勇……
哈尔滨作为一座城市历史并不长,然而却极富特色,有着丰厚的创作素材,甚至有的价值重大。然而已经问世的哈尔滨地方题材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题裁都没有真正体现出来,重头长篇小说创作更是寥寥无几。而由哈尔滨出版社和省作协组织作家创作的这套丛书,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哈尔滨历史,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
用责任与艺术负载那段史料
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往日的资料已散落各处,收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八位作家却站在历史的高度,将笔下的哈尔滨写得有声有色。八位作家中有五位作家是首次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历史小说本身的创作难度就相当大,但他们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克服了时间紧迫、史料不足等重重困难,纵览历史风云、梳理历史脉络,用激情赋予沉寂的史料以活力,历史通过小说得到了艺术的解读。
无论是《血雨潇潇》,还是《圣·索菲亚教堂》,或者《万劫余生》,它们都是哈尔滨城史的一个章节,透过乱世的迷雾,我们仍能看到哈尔滨作为一座城市的艰难成长,仍能看到它特别的、名片一样的文化标志———喇嘛台、东兴顺旅馆、欧罗巴旅馆、尼古拉大教堂、极乐寺……如今其中的许多地方已成了我们残存的记忆,只能在档案馆里才能获得确证了,而这八本书让我们深情地回望城市的历史与过往。
深情抚摸城市心灵
这八部作品虽融于一个完整的系列,但在风格上又各有千秋,有的雄浑豪迈、有的凝重洗练,有的清秀淳朴。但都以独特的魅力示人,尤其是作品中展现出的作者对城市心灵的深情抚摸,令人感动。
林超然副教授评价说,《血雨潇潇》是对年代并不久远然而已在后人记忆中渐自漫漶的一段历史的回望,它重又掀起几处哈尔滨城史的深刻留痕;哈师大教授刘绍信评论《日出日落》时说,它以诗性的宏观视角回顾哈尔滨这座城市物质、精神文明的变迁过程,打渔进贡的王家、烧酒营生的田家、以皮货起家渐而成为商号规模的傅家……叙写了这座城市物质生产方式缓慢的进化过程和精神血脉顽强传承的老字号店铺,这让人们真正认识和理解这座城市的来龙去脉。
一段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八位作家用他们富于魅力的文字,再一次重拾了那段属于哈尔滨的城史、心灵史,让人们以别样的感怀向历史深处、精神深处的哈尔滨行了一次注目礼。(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