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荧屏,渐成“选秀”专场。超女、好男儿、我型我秀、梦想中国、舞状元、红楼梦中人、越女争锋……“选秀”节目五花八门,关于“选秀”的文章互联网上连篇累牍。不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甚至一些中老年人亦乐此不疲。 不可否认,选秀热开启了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对此,有专家将其视为带动我国娱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契机,但更多的专家则提出质疑,因“选秀”过度泛滥以及主办方赢利目的过重,正在导致“选秀”活动的畸形发展。
选秀“黑幕”频传
电视选秀节目吸引观众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在于它制造了一个美丽幻象:在这样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的平台上,英雄不问出处,美女不问岁数,只要参与到节目中来,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但如果这机会实际上并不平等,或者说这机会已经因种种利益关系而内定给某某人,老百姓还会这样喜欢“选秀”吗?当然不会。但眼下,无论是大名鼎鼎的“超女”,还是后来居上的“梦想中国”,都是“黑幕”之说频传。
今年超女杭州赛区一直质疑声不绝。杭州三强网上聊天,网友们提出各种质疑,最多的是质疑杭州三强水平差,“杭州实力最强的郝菲儿出局,杭州赛区一直标榜的实力根本无从谈起”。郝菲儿更是在被淘汰之后对超女黑幕大加曝光,她留给超女的“箴言”竟是:一要有个性,二要听话,三要家里有钱。
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传言,毕竟对于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的人来说,都希望这是一次公平的较量。如何做到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是选秀活动的主办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选才还是敛财
除了一些电视台举办的选秀比赛,影视剧也在今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
张纪中的《鹿鼎记》大造声势,几万人海选一个“韦小宝”,起初大家以为选的是主角,最后才弄清原来是在选剧中戏份极少的“少年韦小宝”的扮演者。新版《红楼梦》按目前计划,“选秀”时间与拍摄时间几乎持平,也就不难让人质疑其中“秀”的比重……
如果说电视剧“海选”主角,“秀”的味道大于“选”,那么更多荧屏娱乐节目的选秀,则让人怀疑究竟是“选才”还是“敛财”。作家韩浩月就曾尖锐地指出:选秀节目的确会贡献一批娱乐新人,但“海选”的最大赢家还是节目主办方。他们在赢得眼球效应和广告费的同时,也以短信方式赚得了一桶桶“外财”。
选秀何时成为真正的“平民秀”
据介绍,中国选秀节目的“原版”《美国偶像》不接受有过任何商业性演出经验者参赛,并且,它的观众短信投票是免费的。它的营利点全在于高收视率带来的广告收益,这种营利上的单纯是市场竞争的规范结果。
时下在中国方兴未艾的选秀活动,无疑也具有这种特质,它让人们开始相信:在今天的中国,只要个人力争上游就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获得成功。然而,在重重商业利益的包裹下,这些活动正在日益变味:主办方该赚的银子悉数到手,要么把推出来的选手扔在一边,敷衍对待;要么把他们当成摇钱树,不管他们在人生经验还是演唱技巧上是多么稚嫩,都急三火四地推向市场,刚刚走下舞台,就开始被安排去迎接一大帮眉开眼笑的广告商和演出商……这种扭曲的发展正在使选秀活动变成一个短期的投机行为。如何使选秀活动走向规范,对选手和观众负责,成为真正的“平民秀”,是今后中国娱乐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说,中国的电视人不应当过于急躁,打造一个品牌需要的是经营而不是炒作。只有包裹在形式之下的内容创新,真正挖掘节目的内涵和观众的心理需求,才能促使节目常做常新。(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