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第三届委员会、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桂林市出席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代表,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步伐。 现在,我受中共桂林市第二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和经验体会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由360.78亿元增加到531.76亿元,年均递增11.4%,增幅高于全国和全区同期水平;财政收入由32.90亿元增加到51.61亿元,年均递增16.9%。三次产业比重由29.8:31.2:39.0调整为23.6:39.7:36.7,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较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554.10亿元,年均递增22.4%,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9.5%。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继续加强,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桂(林)梧(州)高速公路(桂林段)、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巴江口水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使用,万福路、城北自来水厂、百条小街小巷改造等城市建设工程相继完成,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创城”工作成效显著,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农村交通通讯、能源水利、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建设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加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以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为重点的改革取得突破,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加大,企业扭亏增盈效果明显;财税、投资、医疗、住房及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成效。以“百企入桂”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成绩突出,先后引进了北京燕京、上海复星、中国昊华等2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领域不断拓展,四年累计实际到位内资17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6亿美元,外贸出口8.55亿美元,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卫生、体育、计生等工作卓有成效。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3.2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大批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四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年均增长分别为6.7%、9.8%和13.2%,2005年分别达到9268元、3003元和7405元。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宣传思想工作有力,新闻舆论导向正确。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创建和文明卫生村建设效果明显,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工作成绩显著,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党同各民主党派及党外各界人士合作共事更加密切,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进一步体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普法教育、公正司法和法律服务工作全面加强,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工作稳步推进。党管武装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成绩突出。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区)、乡(镇)党委和村(居)委会换届工作圆满完成。“三级联创”、“五村两规范”活动深入开展,“一江三路”500里党建示范带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干部政绩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初见成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四年来,我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四五’普法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等光荣称号,有五个县先后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还有五个县先后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驻桂林部队和武警官兵、中央和自治区驻桂林单位的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桂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桂林历任老领导和老同志热情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桂林市第二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桂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过去的四年,桂林的进步有目共睹,桂林的发展令人振奋,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与桂林的实际紧密结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以创新的精神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措施狠抓落实,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注意发展生态农业,培育和壮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现代工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才能保障经济建设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顺利前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执政能力,才能保证各级党委始终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社会广泛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还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公平、公正和社会稳定的一些新矛盾还会不断出现;机关工作作风和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业务素质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市委任期的五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五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桂林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泛北部湾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域深度合作,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等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甲天下”的旅游资源优势和较强的科教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步伐。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正激励着我们,上级党组织正殷切期望着我们,全市各族人民正迫切需要我们,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开拓前进,谱写新篇章。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紧紧把握加快发展的主题,一切心思用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上,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发展方略,谋划新的发展举措,努力推动桂林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跃上新的台阶。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建设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和平安广西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最重要任务,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创造为不竭动力,以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为坚强保障,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和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10%;工业增加值确保年均增长13%;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力争突破100亿元。
——城乡建设提升到新水平。续建桂梧高速公路(桂林段)和桂林绕城高速公路,新建桂林到全州高速公路;县际、乡村公路和旅游通道等级得到提升,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三电(电话、电视、电脑)一体、三网(电信网、视频网、数据网)合一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空间适度拓展,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到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左右,常驻人口达到100万左右;再通过5-10年的努力,增加建成区面积50-70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达到150万左右。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拓展和完善,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休闲度假上选之市、居住创业向往之城。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到新层次。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然资源投入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处理率明显提高。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努力实现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7%左右,比“十五”期末有新的提高。人口和计生工作新机制初步形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巩固、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和25%。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到2010年,每千人拥有医生2.5名,农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80%以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和95%。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健全,和谐社会建设卓有成效。
三、夯实基础,抓好重点,努力完成“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任务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必须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抓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两大重点,推进产业协同和城乡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加强农村“五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层组织)“十网”(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商贸网、教育网、卫生网、培训网、社保网、扶助网)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型农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理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粮、优势果蔬、优质畜禽、中药材、竹木花卉等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扶持壮大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城乡一体化理念,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保障民生的基本条件。继续推进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建设,以自然村为重点,统筹规划,抓好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平安村镇”建设和“文明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管理体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着力培养新型农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农业科技、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为重点,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实施农民增收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培养和扶持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经济能人和有示范作用的中心农户,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自治区“三点一面”工业发展的新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优势企业为牵引,加快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基地建设。
加快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理顺和完善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县域工业集中区,大力推进市场运作和对外深度合作,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园区建设新格局;完善园区功能和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园区企业的培育和入园项目建设的跟踪服务;加强对外合作和相关产业的配套项目建设,以产业链为纽带,聚集相关项目进入同一园区,逐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把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载体。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政府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帮扶力度,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大力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聚合式、互动式发展的产业发展态势。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数控机床、橡胶行业、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抓好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培育壮大一批企业。通过引资嫁接、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培优扶强一批现有规模企业;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整合做大一批中小企业;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少的项目,创建一批新的企业。继续深入实施“名城、名人、名牌、名企”带动战略,培育创建国内国际品牌,努力打造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
(三)着力抓好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进一步繁荣第三产业
加快我市旅游业由观光主导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展商务相结合的多元型转变,推进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功能,促进和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形成错落分工、差异经营、整体成长的发展格局。对漓江等自然旅游资源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杜绝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重复开发和低水平建设;对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车船等旅游资源,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加强行业自律,避免由于供大于求所带来的资源闲置、浪费和恶性竞争。重视旅游教育资源的整合,努力建设旅游人才和外语培训基地。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加强旅游整体策划和市场营销。充分挖掘和利用桂林深厚文化的旅游价值,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传统优势旅游产品品质,加快以山水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为主的多元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城市整体形象的设计和宣传,建立现代旅游营销体系,准确把握各类客源市场的消费需求,扩展生态山水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等更高附加值的旅游形式,大力开拓高端客源市场,实现各类客源与产品的市场对接。
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质量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秩序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旅游市场的日常管理,强化对旅游价格、税收、企业财务的监管,严厉惩处欺客宰客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完善服务质量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力争入选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把桂林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以旅游业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功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酒店餐饮、文化娱乐、商贸、教育培训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商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现代工业服务业、社区家政等新兴服务业领域,努力把桂林建设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国际航空港,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素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四)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加快发展城镇带和中心城镇群,增强城市的辐射、集聚和带动功能,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在发展中互动、互融、互补、互促。
加快中心城市和桂北城镇群建设。根据《桂林城市总体规划》和《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严格控制市中心建设密度、建筑高度和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分散组团发展的方式,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建成区面积。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以商贸、旅游、休闲为主的中心城区服务功能。以水、电、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交通场站外移、高等院校扩张、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新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以临桂县城、秧塘工业园为纽带,以现代工业发展为重点的西向组团,以铁山工业园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体的东向组团;适度发展以科技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南向组团和以物流业发展为依托的北向组团。加快桂北城镇带和中心城镇建设,重点加快湘桂走廊、旅游通道沿线的县城和3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形成南以荔浦、平乐县城,北以全州、兴安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带,建成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产业支撑强、功能比较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镇群。加强城市和城镇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巩固发展“创城”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加强城镇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依托县域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聚功能,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组合,科学引导和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园区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努力打造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域工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县区承接“珠三角”和其他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县域经济向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着力构建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