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9日讯 记者常红、赵颖报道:今天下午,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说,过去有一段时期,有些地名出现了一些低级趣味的地名,这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是不相协调的。 为此,2005年民政部启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括四个方面:地名规范;地名规划;地名标牌设置;地名建设和服务。
第一、地名规范就是要规范社会上的地名用字、读音、起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实现。比如我国层面的,正在修订完善新的《地名管理条例》,就是地名规范方面的内容。
第二、地名规划,正因为地名有不规范,有低级趣味的不健康的东西,在新生地名上面,就要用文化品位、文化含量的好的地名使用。据统计,现在每年全国城镇新增地名大约2万条。要保证这些新的地名的质量,就必须提前进行科学的论证,进行规划。现在全国的地级以上城市都启动了地名规划的工作,已经有部分城市完成了这项工作。
第三、地名标牌的设置,这就更直观。在大街小巷上搞一个牌子。这项工作2000年开始了,到去年城市全部完成了。去年又启动了农村县乡镇的地名标牌的设置,目前40%以上的县镇已经完成地名标牌的设置。
第四、数字地名服务。因为在信息化时代,开展信息化服务,是我们地名工作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大家需求量最大的一个内容。比如,现在有些地方,开展了电话问路服务,北京就开通了电话问路服务。南京、沈阳都开通了电话问路服务。建立了地名网站。民政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统一电话问路服务的号码。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各个地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名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地名信息化服务的联网。
戴均良强调,地名是一个社会关联度很高的工作,也是一个公共文化产品。首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离开了地名很多东西都很难实施到位,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社会的交流、交往非常的频繁。从文化品位来看。实际上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传承,一个历史文化的印记,在很多地名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地名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