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安康讯(记者 陈春平)9月22日,本报以“秋蚕染病,百余蚕农损失12万”为题,报道了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行政村秋蚕染病一事。记者昨日获悉,根据省市县三级专家调查,蚕病与蚕种无关,但暴露了蚕桑管理中存在缺陷。
专家赴安康调查
本报报道后,9月23日,根据省农业厅副厅长史俊通指示,陕西省蚕种监督管理站副站长巨林海,会同安康市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站站长黎道云、汉滨区蚕茶果技术推广站站长陈恒以及相关单位技术专家、当地干部,一行六人对“秋蚕染病”一事进行调查。
全村饲养的152张蚕种,仅有四五户人家正常,其余均不同程度受到蚕病危害。根据现场观测,以及对病死蚕抽样检验结果,调查组专家分析所发生的蚕病属于典型血液脓病和白僵病,并排除了因蚕种质量导致蚕病爆发的可能。
据专家分析,蚕病爆发的原因,一是今秋大旱,持续高温,致使蚕儿体质虚弱;二是蚕农所用的蚕药药效不足,对蚕室消毒不彻底,造成病源肆虐;三是发病初期未及时隔离、销毁,造成传染。
调查组专家认为,蚕病问题暴露出当地蚕桑管理中存在缺陷。譬如,梅子铺镇年发种量达5050张,但镇林业站只有一个人负责全镇23个村的技术服务。同时,当地对标准化养蚕技术贯彻不到位,许多群众靠经验饲养,有群众甚至使用酒精、大蒜消毒防病。此外,蚕业农资市场混乱,市场上的一些蚕药不达标,甚至失效药也在卖。
专家建议规范蚕桑管理
据了解,兴桑养蚕是安康市今年提出的“绿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年发蚕种量近50万张,产值5亿多元,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专家建议:应加强领导,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不仅要规范、指导蚕农实行标准化养蚕技术,还要规范蚕业农资市场,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和失效蚕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