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精英会深圳论国学
9月23日,二十余名内地、香港、台湾的文化精英,作为“第三届华人精英会深圳论坛”的嘉宾齐聚深圳观澜,纵论“国学传统与现代文明”。
由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周末报系共同主办的本次论坛与一般国学圈论坛气象大异,嘉宾除了有中国思想界不同流派的人物,例如著名学者朱学勤、当代儒家学者陈明,还富有创意地请来经济学家赵晓、漫画家朱德庸、著名电视主持人杨锦麟、资深媒体人邱立本等,不同思想背景的嘉宾们在一天的会议中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才情和思考。
杨锦麟:“华学”比“国学”具包容性
在会议的现场,香港凤凰卫视的著名时政节目主持人杨锦麟先生无疑是很受瞩目的一位,他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很多听众都争着跟他合影,而作为第一个发言的嘉宾,他的观点“‘华学’比‘国学’具包容性”也十分引人注目。
由于杨锦麟先生刚从台湾倒扁的现场采访回来,他的演讲也从一条标语开始。他说,在台湾倒扁的现场有四个大字特别醒目,“礼义廉耻”,这四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国核心价值在台湾的街头找到了交集。实际上这也是传统文明跟现代文明整合、互动和碰撞而产生的最新鲜个案。
在对台湾的采访中杨锦麟先生发现,即使在台湾任何一个乡村,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风俗,如对祖宗的崇拜等都保持得非常完整,整个族群性格、民俗性格和文化的底蕴和祖国大陆没有任何的差别。
杨锦麟先生认为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揣摩和复制文本,而是要与时俱进,要与各种文明的价值进行各种接轨和融合。从地域来说,复兴传统文化不仅应该着眼于祖国大陆,香港、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会也要在中华文化圈的框架下做出新的整合。
杨锦麟先生认为“华学”这个概念比“国学”更具有时代感,涵盖面更广,也更具有包容性。“华学”本是当代大家饶宗颐先生的创造,杨锦麟先生借用来囊括整个中华文化圈的精华荟萃,包括56个民族的各种经典和各种文化的底蕴,用“华学”这个概念也可以凝聚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慎重致远。
范瑞平:儒家同样讲市场经济
家乡是内蒙古的香港城市大学政法系学者范瑞平博士有过八年美国生活的经历,他重点阐述的观点是儒家同样重视市场经济。
范博士说,有人讲到儒家就一定是安贫乐道,一定是远离现代社会去过贫穷的生活,他觉得这是对儒家的歪曲。范博士说儒家并不反对赚钱,市场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机制。问题的重点是你赚了钱以后要做什么,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范博士引用了《孟子·滕文公》的一段典故:孟子的学生跟孟子争论,说你带领我们这么多人,这么多车,到处出访,过着非常豪华的生活,孟子说这个有什么不对呢?你赚钱你致富关键看你符不符合“道”,符不符合“正义”,如果符合的话过豪华的生活没有问题,如果不符合吃人家一碗饭都是不正义的。
朱学勤:反对儒学上升为儒教
著名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在演讲中表达了自己对近年来儒学复兴的思考。他说中国传统儒学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精华层面是儒学的抗议传统,始终在以道统抗争政统,强调崇道不崇君。无论“儒学”也罢,“华学”也罢,这都是最为精华的部分。
朱学勤教授还说他始终对近年来在民间社会发生的儒学事件表示理解,尽管他跟当代儒家人物蒋庆有很多的分歧,十几年前在深圳还打过口舌之战,但是朱学勤先生对蒋庆退居贵阳办阳明精舍表示赞赏。朱学勤教授同时表达了对政治儒学的疑问,对于蒋庆先生要把儒家上升为儒教,他有保留意见。朱教授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当中,政教合一的传统非常强大,政教合一之所以出现,除了“君”的因素外,儒家性格的依附性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因素。所以儒家有抗议传统,也有依附传统,有依附性格,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小儒”、“俗儒”、“腐儒”。
赵晓:文化能否自由选择?
经济学家赵晓的“国学”演讲同样是从市场和需求开始的。
赵晓说,每个人都有文化需求,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提供他们需要的文化产品。现在有个不好的趋势,好像一谈“国学”就不得了,人们必须要接受它,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东西。赵晓认为如果真发展成那样,情况会很可怕。
赵晓认为,文化的定点生产是不行的,需要兼容并包,就像吃饭一样,可以用筷子也可以用刀叉,给人们多样化的选择。对于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赵晓说,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西方文明进来形成一种竞争,我们无法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就像仓库里面放了很多好东西,通过比较就知道需要保留什么丢弃什么。现在我们知道裹小脚不好,男尊女卑的东西也不好。
朱德庸:善于利用强势文化
让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来谈国学,这是本次论坛的一大创意。
朱德庸先生认为强势的西方文化利用他们良好的商业机制大量推出文化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化很困难,所以可以对强势文化加以利用,即使用别的文化形式,也可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感觉。
朱德庸先生拿自己的漫画作例子,他说,漫画是西方的文化形式,但他的漫画之所以在中国能够迅速走红,主要是他的表达方式是东方的。比如说他常常讲“女人是祸水”,“男人是祸根”,而“祸水”和“祸根”这样的语言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领会其真义。
陈明:选择儒家能保持历史连续性
本次会议上,由于嘉宾们来自不同的思想流派,所以出现思想交锋是可以预料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争论出现在经济学家赵晓和当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明之间。
陈明认为,赵晓讲文化可以自由选择,是从一位经济学家尤其是具有市场万能倾向的经济学家的角度出发,他们眼里一切都是产品或商品,但我想指出文化毕竟不同于一般产品或商品,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存在意义和自我认同的问题,它是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一些生命自我理解和定位等问题的论证和阐释。如果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的意义无可置疑,那么,珍视和维护中国的文化内在性和连续性的意义就同样无可置疑。如果珍视和维护中国的文化内在性和连续性的意义无可置疑,那么对儒家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当代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
陈明还说,事实上在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文化自由选择。
邱立本:中国文化能否后发制人
香港《亚洲周刊》的主编邱立本先生认为现在是谈国学的最好时刻。因为中国的国力在上升,从殿堂到江湖都有一种新的自豪感,一种自信心,以便重新回归追溯我们的整个文化传统。
邱立本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有一种后发制人的能量,中国很多的农民在偏远的农村里面,他一生里第一次打电话是打手机的,他已经跳过打固网电话的时代。现在中国的文化也在面临一个后发制人的机遇。正如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提出的: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想想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可以有什么样的贡献?
(刘敬文)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