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老通讯员、老战士马振武夫妇讲述50年甜蜜姻缘
9月26日晚,在罗湖田心村一家酒店的包房里气氛热烈,一对慈祥的老夫妻幸福地接受着儿女亲人、朋友和社区邻居们的祝福。而年轻人们更对他们50年前领取的结婚证书,感到好奇。 这文物般的结婚证书,述说着时光的飞逝也证明了爱情的永恒。
这对金婚夫妇的男主人公是76岁的马振武,女主角是73岁的应家瑞。主办这次金婚庆典的是马老夫妇的儿媳沈女士。沈女士和她的丈夫马文清说:“我们父母的爱情、婚姻有过去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志向让他们走到一起。虽然婚姻生活面临很多困难,但因为他们的婚姻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基础上,所以非常稳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年轻一代都应该好好学习的。”
33页情书
没有一个“爱”字!
1953年,抗美援朝初期,马振武和应家瑞所属的12军留守团驻守在重庆市,马振武是留守团人事部的干事,而应家瑞则是该团基层单位的文化教员,虽然那时两个人也认识,但用马老的话说“那是纯洁的战友关系”!
时年23岁的马振武认为自己还年轻,不急着找对象,但一个部门的大姐们不答应,忙着给他张罗。全团的优秀文化教员,立过三等功的应家瑞就这样被介绍进了年轻有为的马振武的生活。
“那时谈恋爱,可是货真价实的谈,哪有什么花前月下,有时两个人坐在办公室时,也是离得远远的。怕人家说闲话,怕影响不好啊!”两位老人感慨地说。
两人确立恋爱关系后,平时仍是各忙各的很少见面,主要沟通感情的方式就是写信了。“那时写信也是革命式的,开头都是马振武同志和应家瑞同志,”马老幽默地说,“有一次我写了一封长达33页的长信,中间也没有一个‘爱’字!
婚后牛郎织女
长期分居无怨言
马振武与应家瑞从1953年开始恋爱,1956年向组织申请结婚。此时,他们的部队已辗转到了上海,应家瑞也转业到了浙江金华县地方机关。当年9月26日,经组织批准后,两人在上海普陀区人民委员会领取了结婚证书。
其实,结婚后二人仍然过着单身般的生活。马振武随部队辗转四方,应家瑞在金华县上班持家。马老说:“我们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出生在金华,小儿子出生在苏北。一直到1970年,我们才结束牛郎织女的分居生活,定居在西安。”
记者问应阿姨,那个时候,自己带三个孩子是不是很辛苦,丈夫又长期不在身边有没有抱怨过?应阿姨微笑而平静地说:“那时候都这样,部队的干部大都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我们都是军人出身,想不到抱怨,而且那个时代部队家属的待遇也是不错的,很多事情组织都帮着解决了。”
那你们吵过架吗?应阿姨说:夫妻间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但很少真生气。
离休之后
投身特区夕阳红
“刘邓大军一老兵,深圳特区一棵松。回眸人生看天下,彩霞最是夕阳红!”这是《深圳商报》的记者徐世访代表商报社同仁敬赠给马老的一首诗。
1985年,马振武从西安某部离休后回到河南南阳老家。休息一段时间后,开始潜心研究食用菌的种植。没想到这一研究,还出了名堂,马振武成为南阳市南召县种植食用菌的专家。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创办了南阳市第一家“食用菌技校”,马团长变成了马校长,培养了大批种植食用菌的能手。
1996年,马老夫妇搬来深圳与儿子一家同住。看到这个年轻城市的发展变化,马振武也变得年轻起来。他应聘到广深宾馆搞管理,在服务员中间成立了共青团,现在还是这家宾馆的特邀顾问;他还同时兼任着十六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是深圳有名的老义工,是陈观玉的老朋友;他积极为《深圳商报》、《深圳晚报》评报投稿,多年来一直兼任两家报社的特约通讯员。深圳商报的记者都认识马老,都熟悉这位勤奋的老人家。
在金婚庆典上,马振武宣读了来自广州军区、新疆军区和南京军区的贺信贺电,马老的亲人都感到很惊讶。父母认识这么多名人,却从来没有提起过,更不用说求他们办事了。
四世同堂
儿孙个个有出息
有时回顾过去,马老也对自己的儿孙们表达过歉意:当年让儿女们没有享受到父爱。儿子马文清说:“我们理解尊重父母亲,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南征北战几十年,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马文清向记者介绍,现在老人第四代外重孙重孙女都上小学了,儿孙个个都挺出息。全家人其乐融融,这都是老人家树立起来的良好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