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日电今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刊载文章称,在当代世界,人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经常处于流变之中,特别在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时常陷入困境之中,其人生境遇和心灵世界,很难通过一些简单的统计数字能够反映准确的。 所以,通过数字反映人的幸福,人的痛苦,人的生存质量,恐怕要谨慎了。
据报道,国家统计局官员日前指出,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报道甫出,好评一片。
文章称,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统计部门,其诉求无疑是美好的,但要适度而不可过度,因为操作的难度也是很大的。
文章指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国家统计部门修复与重构原有的统计模式,扩展自己的职能范围,合乎情理,但倘若想覆盖一切,不敢说有哗众取宠之嫌,可能会不自量力或事与愿违。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化的反思是深刻的,尤其对那种使人陷入计算、规范、以度量厘定世界并驯服自然的“工具理性”进行了激烈的文化批判。事实上,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文化领域的现象纷纭而复杂,动辄将民生、民情、民意数据化和指标化,恐怕未必行得通。其实,有很多社会现象,只能进行大致的或笼统的评估。我们看到,在当代世界,人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经常处于流变之中,特别在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时常陷入困境之中,其人生境遇和心灵世界,很难通过一些简单的统计数字能够反映准确的。所以,通过数字反映人的幸福,人的痛苦,人的生存质量,恐怕要谨慎了。
有论者说,“国家统计局拟推出‘幸福指数’所表达的善意人们都能理解,但这种高估自身理性的善意让人感到很是不安:如何保证新增的统计指标不成为官员粉饰政绩的工具?要知道,相比GDP这种客观指标,幸福、和谐、满意度等都属于主观性很强的指标,这种主观指标更容易造假。”这也正是笔者所担心的。更有论者则不客气地规劝,“国家统计局想推出幸福指数量化国民幸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管,国际上早有强调政府善治、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国民幸福指数标准(GNH),但它旨在树立人本理念、提供经世济民的一个独立视角和一种思想方法,而不是要政府拿出数据……依职责定位,国家统计部门不该务虚于无答案或只会有伪答案的幸福指数,而该致力于做好有科学标准、能精确计量、可反映生活、具实用价值的数据的统计,把GDP、CPI之类基础性数据统计得更真实、更系统、更细致,其实就为人的幸福普遍增进作了应有贡献。”
文章最后表示,应当说,整治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需要政府、民间和各个利益主体的团结合作和不懈努力。当下,尤其需要理顺政企关系、政资(资方)关系、政介(中介组织)关系,努力克服政府试图包揽一切、越俎代庖的问题。摸清民生、民情、民意方面的实情,政府有关部门当然责无旁贷,但切不可忽视非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在这方面的独特功效。(据中国青年报;薛克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