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芝罘区黄务街道办事处获悉,该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部分企业出现劳动力缺口。劳动力缺乏已成为制约一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据统计,黄务街道办事处部分企业的劳动力缺口已达2000多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缺口最大的是服装服饰业、机械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业和工艺品制造业,劳动力缺口达1500人以上。 目前黄务街道劳动部门正在同沈阳、长春等地职业技术院校联系,招聘工人,解决劳动力压力。
同时,记者经过几天的调查采访发现,在莱山区、福山区、芝罘区内的部分街道办事处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普遍存在着“用人荒”的情况。劳动力短缺也主要集中在服装服饰业、机械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业和工艺品制造业等行业。
“内引外联”解决不了“用人荒”
针对本地区存在着的劳动力缺口,目前许多县市区的劳动部门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采用“内引外联”的方式来补充劳动力。企业一方面通过本企业生产淡季,员工回家放假、探亲的机会,让一些员工到他(她)们的老家“引进”当地的劳动力;一方面走出去,到东北三省,到安徽、云南、四川、湖南等省以及我省的部分地市去招聘劳动力,但是,即使这样,许多单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用人缺口。如今,我市各级的劳动部门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外出招聘,也许会发现,外地人愿意来我市打工的人在逐年减少,特别是一些受过一定职业教育的学校毕业生,来我市寻找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少,原因何在呢?
信誉缺失让外地务工者望而却步
“瞒着他,让他再干几个月的活,然后不给他工资,将他打发走就行了……”一个企业的老板对会计这样说。而当时,从安徽来打工的的老王,家人生病急需用钱,当他向老板讨要欠发几个月的工资时,企业老板却以企业暂时没有钱为由将老王支走,随后又对会计说了这段话。
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称,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正是部分企业老板的“苛刻”、“黑心”,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甚至一个行业出现劳动力大量缺口。
芝罘区某街道办事处劳动部门的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劳动部门一行去东北“外引”劳动力时的经历。年初,该劳动部门到东北某技工学院招聘来烟务工人员,当时100多名应届毕业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到某街道内的企业工作。然而当毕业生毕业在即,该街道劳动部门工作人员再次到该校落实具体来烟工作的人数时,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原来的100多名学生,如今只有13个人表示有来烟工作的意向。
据了解,我市现今的劳动力价格,普遍要比东北同行业的劳动力价格高出1.2-2倍,以前,高工资吸引了众多毕业生来烟就业,如今为何毕业生们宁愿舍弃高工资,而不愿来烟工作呢?经过调查得知,该届毕业生在确立来烟工作的意向时,很多人与曾经来烟参加过工作的师哥师姐取得联系,询问他们来烟工作时的相关情况。当从师哥师姐那里得知烟台部分企业拖欠工资,招聘时的承诺与现实的待遇不相符等情况后,许多毕业生选择放弃高工资。
据调查得知,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承诺给“三金”,不加班加点工作,然而等招聘的员工到了工厂工作后,招聘时企业美丽的承诺立即缩了水:企业老板以各种名义克扣员工的工资;许多企业不给员工交“三金”;企业经常让员工加班加点工作,但却没有任何补助。正是部分企业缺乏信誉,导致了来烟打工者急剧减少。
本地人有些“高傲”
面对“外引”引不来劳动力的局面,为何企业不在烟台本地招聘员工呢?对此,记者有些疑惑。谈起原因,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许多企业经理都表示出了无奈。一位业内人士说,有一部分本地人就是“大钱挣不了,小钱不愿挣”。
据了解,以前,企业在烟台本地招聘员工,要求员工年龄一般不能超过25岁。然而如今由于劳动力缺口较大,为了能够获得劳动力,许多企业不得不降低招聘条件,招聘年龄也从25岁放宽到45岁。即使如此,仍有很多烟台本地人宁愿没有工作,也不喜欢到工厂里工作。
某街道劳动部门曾经做过“愿意在哪里工作”的调查,60%的辖区市民表示,在挣工资差不多的情况下,他们宁愿到烟台市里去工作,也不愿意在本街道办事处内工作,原因是“本地区熟人太多,自己在工厂里做工人,不太好意思”。
企业转变才有出路
劳动力严重缺口,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老板在感慨招工难的同时,也应该转变思想,讲求信誉。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员工的大力支持,节约人力资源培训资金。只有转变思想和行为,企业才会有出路。记者姜晓通讯员 杨德胜
编辑:傅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