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火爆网络
《偷听北京》引发“偷听”系列
近日,一个名叫《偷听北京——一个城市无意而真实的秘密》的帖子在天涯上火了起来。不到一个月,这个帖子的点击率已经突破4万,并被Chinaren等论坛纷纷转载。让我们先来听一段:“OK,5毛,好勒,谢谢您了。各位GOOD拜拜!”发帖人在这句话后面写下了这句话的来源,这是北京八王坟站,一个卖报的老人把在吆喝了三分钟“最后一份报纸”后,终于卖完了报纸。他欢喜地接过5毛钱,然后用地道的京腔向一群等车的人打了个招呼,穿过缓慢的车流扬长而去。
有着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风土人情的对话受到了网友追捧。许多网友纷纷跟帖,写出了自己听到的对话。与单个火爆的热帖不同,这个帖子引发了连锁效应。一时间,“偷听西安”、“偷听成都”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创意来源
灵感来自“偷听纽约”网站
所谓的“偷听”,一般是发帖人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记录下来,并配以简单的背景介绍。这个创意最早来自美国,在纽约有一个“偷听纽约”的网站,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听到的有趣的对话贴到网上。2006年1月,网站创立人摩根·弗里德曼还出了一本书名曰《偷听纽约》。
天涯论坛“传媒江湖”斑竹之一“小刀断流”正是在看了《偷听纽约》之后萌生了创作《偷听北京》的想法。他说:“在一个有800万人口的城市,总有人会说出奇怪的话或讲些趣事,这些奇言逸事又总会被旁人听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偷听’是对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和表达,不用渲染,不用修饰,一切来得那么活色生香,像一张用傻瓜相机随意留下的照片。”
老广追捧
大洋论坛“偷听”成热帖
“告诉大家一个特大喜讯:本公司因为资金回笼,出口商品一律十元,统统十元……”这是“偷听广州”中的一段对话,发生在中山五路的一间专卖处理商品的小店铺。高音喇叭一天到晚这样吆喝着,常有附近居民投诉噪音太大。天天路过的人不知道会不会觉得亲切?吸引众多广州本土人士的大洋网的论坛上,“偷听广州”系列已经成为热帖。
创作“偷听广州”的应当是个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因为他能够熟练地使用广州的俚语和方言。这个网名为“gzshuzha”的用户是在9月17日开始创作的,他的主题是“收集百姓真实语录,记录岭南市井风貌,齐齐《偷听广州》”(https://gzshuzha.gznf.cn)。
社会影响
有趣且紧扣社会现实
在网友记录的城市对话里,不单单是选择那些有趣的对话。许多对话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在“偷听广州”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记录下的话是“我一点都不怪他们,因为我的报摊是非法的。”“在暨大西门的公交车站旁经过的人们,每天都会见到一个手脚残疾的卖报青年。因为是‘走鬼’,陈峰在开始卖报的第二天就被城管没收了报纸。’陈峰说起这事还有点伤心,不过他紧接着强调:‘我一点都不怪他们,因为我的报摊是非法的。’当陈峰再次上路卖报时,有两位好心的女清洁工向城管说明了陈峰的情况,城管决定‘放他一马’。‘从那以来,城管再也没有赶我了,我心里真的很感激城管叔叔!’”
“你有压力,我都有压力,你点解要来挑衅我?”巴士大叔的那句名言在香港和广州可谓是人尽皆知,一句话带出的是今时今日香港人的心态、压力和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市井”语言和对话就是最真实的社会记录,可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这不,发帖人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记录下来,并配以简单的背景介绍的“偷听系列”在近日成为网络的热门话题,网友们热情高涨地写下自己“偷听”到的语言,一时间“偷听北京”、“偷听成都”、“偷听广州”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文/本报记者 李颖、邱敏
网友观点碰撞:“偷听”是否低劣?
支持方
小刀断流:不要说这个概念很猥琐,甚至变态,相反我认为它是一个伟大的事物。文字写手在拼命制造空洞的故事,成群的人却用它们填补着精神的空白,还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偷听”是对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和表达。“偷听北京”是我对“偷听”这一概念喜爱的最好表达。
网友XX:偷听北京的标题应当改为“倾听北京”,因为内容基本上不需要偷听,建议做一些专题,各阶层各行业一次一个小专题,不要按天记流水账。
制作偷听专题的“越跑越开心”:偷听并不是作秀,至于有人把它和恶搞联系在一起,那我只能够说遗憾了。我相信偷听不会是昙花一现,我们更希望做成一个专题。
反对方
网友“尘尘法师”:天涯上的“偷听”越来越多了啊。从首都北京到古都西安,再到长沙,再到大学校园里。每个“偷听”都有越来越火的感觉,可是当打开一个页面,里面充满了“偷听”的字眼时,你不觉得恶心吗?
专家观点
展现多彩世界 但要正确引导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教授:这种记录市井风情的方式是很好的,是一种有特色、有活力的文化形式。首先,它记录了市井生活中有趣的一面,人们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评头论足,对美好与丑陋或表扬或抨击,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其次,这样的记录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对城市精神的建设也可以起到好的作用。这种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白描手法,让人感觉到生活内在的幽默和辛辣,有助于城市精神和公民社会的建设。但要正确引导这种文化形式,不要到时候真的去偷听,侵犯别人的隐私。
“偷听广州”摘录
(摘自大洋论坛)
1.“部长,加个菜!”
西关一间酒楼,一位街坊与友人吃饭,差不多要吃完了,想冲壶热茶。可是喊了“加水”,很久都没人过来。忽然他就喊了一声:“部长,加个菜!”部长匆匆赶了过来,忙问:“有乜野帮到你?”那位街坊懒洋洋地指了指那揭开了盖的茶壶……
2.“唔系啩,假嘅?!”
工商部门组织专家在北京路步行街举办免费为市民鉴别商品的活动。一位“师奶”让专家直接用放大镜检验她手腕上的玉镯,专家给出结论:“玉镯是玻璃的。”“唔系啩,假嘅?!”“师奶”显然有点错愕,说了一句:“早知唔来仲好过。”(早知道就不来也罢。)
“偷听”新概念
所谓的“偷听”,一般是发帖人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记录下来,并配以简单的背景介绍。
在茶楼经常可以“偷听”到一些奇谈妙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