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探索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与经济上的“二次创业”同步,上海浦东新区围绕这一社会目标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使浦东百姓切实感受到社会事业的发展、变化与进步。
社会事业“城郊并轨”
有着近60年历史的东沟中学,是一所主要培养农民子女的“农村学校”。但在浦东新区实施城郊基础教育管理一体化战略之后,东沟中学和其他85所农村学校一起,从过去的“镇管”划归到新区统管,开始和城区的学校站到同一起跑线上。
如今在东沟中学,校长不再由学校自行选拔,而是由新区指定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推荐,报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核准后聘用。东沟中学与其他城区学校享受“四个统一”的政策,即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
在浦东追求“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原先有些“短腿”的郊区学校得到了更多政策上的倾斜。仅2005年,浦东就投入专项经费和教育费附加共9000多万元,专门用于郊区学校校舍大修、运动场地翻建和绿化、专用教室设备添置、食堂内部维修改造等项目,使郊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目前从整体上看,浦东郊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输于城区。
同样实行“城郊并轨”的还有卫生领域。浦东率先实行了城郊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并轨,探索建立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建立医疗联合体和“双向转诊”的运作机制。同时,17家镇卫生院也由过去的镇级管理划归区级管理,这一方面可以避免镇与镇之间因财力差异而带来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新区统筹的优势,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郊区的辐射。
政府管理“城郊合一”
过去,浦东的管理机构按照城区、开发区、郊区分别设置,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分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区、开发区和周边各镇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不衔接、不协调。浦东的国家级开发区与周边各镇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
从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入手,浦东依托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机场、港口等功能枢纽,带动周边街镇,建立了六个功能区域,并成立了功能区域党工委、管委会,对区域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为实现城郊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功能区域成立以后,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建立区域联合招商机制、产业项目联合开发机制等,推动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向各镇延伸和拓展,提高各镇经济发展的水平。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市镇,进一步提高郊区城镇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开发区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综合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城郊协同”
面积只有30平方公里的浦东金桥开发区日前公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10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要在去年1319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600多亿元。“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城郊协同开发将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过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郊区,目前已经成为浦东开放开发新的热点地区,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的发展理念,又让郊区在开发之初就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在金桥,未来5年将在郊区建设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的园区,打造上海最大的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在张江,被列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的张江创新学院即将开张,未来3至5年,学院将力争成为创业创新人才的摇篮、亚太地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港。
城郊二元结构的打破,为浦东“二次创业”提供了新动力。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载体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都是浦东正在着力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新华社记者 季明
(新华社上海9月3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