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虽然中国孔子基金会此前极力否认这一活动是出于商业目的,但包括国学大师任继愈等在内的学者昨天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依然对标准像的出台表示否定。 儒学学者蒋庆说,这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传播并不有利,“每个人理解的孔子和孔子思想都不一样,所以不需要用标准来要求民间接受唯一‘权威’的孔子像。”
国学大师任继愈
负责征求孔子标准像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工作人员曾向国学大师任继愈征求过相关意见,但任继愈昨天在接受东方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刚刚出台的孔子标准像并不满意。他认为,这幅所谓的标准像最大的问题是看上去好像漏了牙,有点笑眯眯的样子,这样就给人感觉太亲和了,因此看上去显得不太智慧,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敦厚山东老乡。“《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子夏这样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也就说在学生面前孔子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但接触多了,就给人比较温和。但这幅所谓的标准像温和太多,威严不够。”
任继愈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他一直对中国孔子基金会海选孔子标准像活动不十分认同。他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谁也没有见过孔子,何来标准?“我个人的观点是标准像提法不正确,用传统孔子像的提法更好,所以我的观点是,还是沿用吴道子的孔子像比较好,毕竟这幅孔子像已经用了1000多年,没有太大必要一定需要标准像。”石剑峰《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后人孔德墉
我们家族的人之前并不了解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制定孔子标准像的事,我目前也还没有见过“标准像”,但我觉得所谓“标准像”的提法本来就是不标准、不科学的。因为即使是最初吴道子在石碑上刻孔子像的时候,距离孔子的生活年代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虽然后来全国各地的孔庙都设有孔子像,但其实大家都没有见过孔子真人,孔子的形象是后人在景仰孔子的心态下模拟的一个形象,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人民对孔子想象代代相传的一个产物,没有人可以侵犯这一权利。谁能说只有曲阜孔庙大成殿里的孔子像或渠州相传由子贡所刻的孔子像是标准的?如果有人想拿标准像作专利,我觉得肯定不合适,这种在文学、艺术领域一家独尊的态度既不科学,也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
比较普遍地来说,我们也许可以认为曲阜孔庙大成殿的孔子像和吴道子刻的孔子像是大家比较熟悉,能够接受的。这两者也比较相像。陈怡儒学学者蒋庆
儒学学者蒋庆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孔子标准像的出台并不反对,毕竟在对外文化交流时,需要让外国友人对孔子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印象。
但蒋庆说,对孔子标准像的出台,他最担心的是山东方面以这个所谓的标准像为由,要求民间和学界都接受这个标准,这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传播并不有利,“每个人理解的孔子和孔子思想都不一样,所以不需要用标准来要求民间接受唯一‘权威’的孔子像。”石剑峰中国孔子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张树骅
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24日向新华社表示,向全球发布孔子标准像仅是为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统一载体,不是商业行为。他说,发布孔子标准像的主要目的在于能让全世界对孔子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
据介绍,台湾地区“中华孔孟学会”早在1986年就已制订出了台湾的“统一孔子像”。
张树骅说,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没有争论和反对意见是不现实的,发布孔子标准像不是商业行为,其设计也并非完全没有历史根据。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基础上,先后征求了国学大家任继愈、文怀沙、“泥人张”第四代传人雕塑家张锠及孔子后裔等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创作而成。
孔子像主创人员胡希佳
不管怎样,孔子在人们心中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样子。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定位要表现的那个孔子形象,也就是“大众心理诉求”的孔子形象。既然是以唐代吴道子孔子像为样本,那么我们给他定位就是那个慈祥温和有思想涵养的长者形象。把一个朴实厚重,且具有思想的孔子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我想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对这件事提出异议和顾虑,自然有它的道理。同时可以说,单从孔子标准与否这一点,对纪念孔子和孔子学术思想研究也不会有什么根本的影响。但现实中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普遍成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加,我们不得不无奈地面对如此多样的孔子像。因此今天我们用中国传统的造像理念和大众认同的审美意识,塑造一个众人基本满意的孔子形象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我的看法是这个基本满意未必一定用标准的概念去约定它,因此我主张用“模本”、“范本”或其他带有艺术意义的提法,这样更符合现代人对艺术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回顾
孔子标准像征集工作今年1月20日正式开始。
到4月15日征集活动结束,中国孔子基金会收到了国内外大量的报送作品,活动反响之热烈,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想。基金会最终选定了200多幅孔子像。
孔子标准像征集工作结束后,从4月份开始进入塑像的创作阶段,山东省工艺美院有关专家组成了创作团队。据称,其间,创作人员还专程请教了任继愈、钱绍武、张立文等学术、艺术大师,不断对雕像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