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日电 题:中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亟待突破“成长的烦恼”
新华社记者顾瑞珍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至17%的增长速度。然而,与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极不相称的是相关制度的缺失。 体制的滞后与缺失、核心技术与人才的匮乏给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隐忧和尴尬,中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亟待突破“成长的烦恼”。
技术创新不足成产业发展“绊脚石”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的人员已超过159万。虽然环保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但面临着技术水平落后、整体经济规模小、无法满足环保需求等问题。
目前,就我国环保产品而言,从总体上看品种比较齐全,已具有一定的生产配套能力,可基本满足目前一般环境污染治理的需要,但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环境技术创新层次较低。关键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创新较少,创新能力较弱。电除尘、袋式除尘、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垃圾焚烧、脱硫脱硝、机动车污染控制等环保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市场领域少有我国原创性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龙头骨干企业相对较少。
“谁抢占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谁就在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中掌握了主动权。”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我国30多年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也是环境科技不断进步的历程。他表示,为改变环境科技的落后状况,今后我国将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力度,启动一系列重大环境科研项目,以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
政策、体制不健全使产业发展阻力重重
2000年,从加拿大留学回国创业的张先生曾意气风发地想办一家全国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公司。可现实是,许多地方政府舍不得花成百上千万元建个污水处理厂,而是想要投资很快就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令他惊讶的是,很多企业宁愿被罚款,也不愿建污水处理设施。
“这种现象很畸形,企业根本不担心污染,这在国外是无法理解的,归根结底,是我国的环保法制不健全。”张先生满脸无奈地对记者说。
某些不当的国家经济政策阻碍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关专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二氧化硫在我国主要由化工生产和电厂发电产生。企业自我消减二氧化硫的成本约在1300元人民币/吨,而国家规定的排污收费仅为600元人民币/吨。其结果不言自明。
此外,国家向占据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一半以上的电厂施行脱硫补贴,一笔账算下来企业不但不会为此花钱,还会相对赚钱。“这虽然是鼓励企业就地消减,但结果导致有的企业不主动采用环保科技。”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扬祖说。
据悉,中国环保产业已形成包括环境产品、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环境产业体系,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到2004年底,全行业年收入达4572.1亿元,实现利润393.9亿元。
“从环保产业发展的环境来看,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备,缺乏监督管理力度,产业市场亟待规范。”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对此概括为,从政策层面上,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管理层面上,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市场层面上,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
让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今世界,环保产业已成为公认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球环保产业的总产值约为60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中国才4000亿元人民币,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来自环保总局的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总额约达14000亿元,比“十五”期间提高0.1个百分点。国家将实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燃煤电厂脱硫等八大重点环保工程。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无疑将极大地拉动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
赵英民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及标准体系,为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