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非之长平专栏
几年前,我和妻子参观卢浮宫的时候,发现各展厅里的介绍牌中有法文、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而没有中文。我们说,马上就会有了,因为出境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没想到,如今一些国外旅游景点在出现中文介绍之前,先出现了中文警示:“请便后冲水”、“请安静”……这的确让人尴尬。
昨天,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据报道,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场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文本。原来,今年8月,境外媒体报道了中国内地游客在香港迪士尼乐园中的诸多不文明行为,“引发了中国高层领导人的震动”。随后,领导批示要集中一段时间来提高公民文明习惯。于是,“自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和1981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之后,又一场自上而下的生活习惯改良运动在中国大地展开”(见9月28日《南方周末》)。
作为这场宣传活动的序幕,有关部门抛出了中国游客不文明的话题,媒体应声而起,纷纷谴责中国人在海外旅游中的“丑陋”行为,甚至有人建议修改护照法,限制“不文明人”出境。
我自己有过若干次境外旅游的经历,不止一次地为同胞的不文明行为感到难堪。但是,在看了这些谴责和建议之后,深感其简单粗暴,自身也未必算得上文明之道,而且往往和出境不文明行为互为因果。
首先我要检讨自己的经历。我有过几次自助游,也有过一次团体游。自助游的时候,感觉更符合西方的文明;团体游的时候,则更像一个“丑陋的中国人”。
以我在罗马的一次经历为例。我和妻子来到一个叫西班牙广场的地方,虽然旅游手册上说这里很热闹,其实也就是人相对多一点,但大家都很安静,或坐着或参观,聊天也是轻声细语。作为两个孤单的异乡人,我们用不着在心里想什么民族尊严,想什么文明公约,本能地就不大可能高声喧哗,也不大可能做出别的不文明的事,只能安静地参观,偶尔小声交谈两句。
这时候突然地,从对面名牌时装购物街冲来一队喧嚣的人马,不用说,是中国团体游客。他们提着大包小包,挎着最新款的相机和摄像机,兴奋地叫喊着。导游也高声招呼着,说只有半个小时,不能走散了。于是他们不便细细参观,就地轮番合影。最后集体留影时,有人展开一条横幅,又有人带领大家呼口号:“××(公司名)明年会更好!”连呼几次,并举手做V字。
这群沸腾的中国人,自身也成为一道风景,引起路人围观。他们散去之后,广场又安静依然。毫无疑问,这也属于媒体抨击的中国游客之丑陋行为。当时我远远地站在围观者中,也为他们感到脸红。
但是我又仔细地分析了一下,觉得此类事情并不可以简单地拿游客个人素质作判断。看得出来,这是一家公司的福利活动,享受者也都是中上层职员。每个人都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恰好在这家公司,从来没有去过欧洲旅游(多数中国人都是如此),被选中以后会不会拒绝?如果不拒绝,在这类活动安排中你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会兴奋地叫喊吗?你会疯狂购物吗(也许此生就这一次旅欧机会)?
我们在欧洲几国背包旅游的时候,常常被误以为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显然,中国游客给人的印象就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中,你不高声说话别人就听不见,至少组织者要不停地喊话(不拿电喇叭就谢天谢地了),喧嚣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其弊端还不止于此,其他被列举的丑陋行为如插队、挡道、吵架、过度照相和购物、夹带自助餐等等,往往都是在人多势众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如果你观察进城的民工分别在独处时和扎堆时的表现,你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独处时由于害怕而谨慎观察和模仿,扎堆时则张扬自己的方言和习俗。从心理学上说,张扬和排斥都源自在陌生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本能,如同走夜路的人唱歌壮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集体活动中的游客在境外表现得比在国内更不文明。
接下来也许应该追问:公司为什么要拿旅游作福利,公务员为什么要以考察的名义搞旅游?这就涉及到薪资、税收政策和人事体制了。至于有些国家要求中国人非组团不能旅游,那又是另外的事了,不便在此讨论。但是有人会说:人家外国人也集体旅游,其表现也比我们文明,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正是我想说的核心意思:文明是一种积累,中国人从小被训练的集体行动观念,已经被内化为潜意识。
如今要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靠的也是集体吆喝、民族尊严、举国运动乃至粗暴立法,而不是对个人处境的体谅、对个人意识的强化和对个人责任的唤醒,即便不是南辕北辙,最正面地说,也只能说是以毒攻毒了。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