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晚,科考队一行抵达大瓦山脚下的大天池。细雨中,队员与追随而来的10名西南交大学生以及穿着盛装的当地彝族同胞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尽享大瓦山的神奇。雨下了一整夜,山雾越来越重,杨逸畴等几位科学家出于身体考虑,最终放弃露营,乘越野车返回40公里外的金口河休整。 我和其他志愿者将帐篷扎在篝火四周,几十个帐篷点缀在山谷平坝子上,宁静而安详。
放弃登大瓦山:在蓑衣岭感受荡气回肠
早上9点多,我们开始拆营,还是浓浓的山雾,近在咫尺的大瓦山依旧神秘。我联系了几位科学家,他们也商议并决定在这样的雨天放弃登顶大瓦山。“大瓦山只有一条上山小路,过去经常发生登山村民死伤事故,我们在这样的雨雾天贸然登山,危险系数太大了!”范晓曾在晴好天气登上“桌面”,他向我描述了大瓦山之路的险恶:从瓦山坪向上,不断克服一级级垂直的岩壁,只能用岩石风化形成的一些石坎迂回向上,很多地方只是顺岩壁石缝搭起的木梯,攀上莲花崖后,又变成长长窄窄的山脊,最窄处仅一米左右,两边就是不见底的深渊。
从蓑衣岭上乐西公路,我们又开始在陡峭狭窄的乐西公路上盘旋而下,返回和平彝族乡休整地。在蓑衣岭我们看到一个写有“褴褛开疆”的石碑,永胜乡政府干部感叹说:“这条路可不简单啊,跟成昆铁路一样,可以说这公路和这铁路,就是两首悲壮的诗。”原来,这就是曾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川滇运输线”的重要部分———乐西公路。蓑衣岭的岩窝沟路段是川滇全线难度最大、施工最为艰苦的路段,据当年参加修筑的老人介绍,仅此路段伤亡的民工就达3000多人。成昆铁路和乐西公路这两首悲壮的史诗让人荡气回肠,体现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不屈精神。
科学家建议:申报我省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
在4天的科考中,5位科学家带队分别考察了大峡谷内的地貌特征、地质成因、民族风情及铁路、公路等人文历史景观,一路上,70高龄的杨逸畴、李明森和李成治克服重重困难,多次徒步穿越完成了对大峡谷的一次科学考察。昨日科考队集合后,几位科学家对科考活动进行了总结。
科学家们认为,根据地质分析和推断,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正好处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区,记录了10亿年的地质演化史。这里地貌类型奇特而集中,桌状山、隘谷、彰谷、峡谷、湿地、原始丛林等种类繁多,是地质遗迹的精品集中地,而大峡谷内因自然生态衍生出的民族、人文、历史景观同样精彩。
有科学家提出,大渡河大峡谷目前已经是国家地质公园,是四川省不可多得的珍贵地质遗迹,完全具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实力。目前,全世界批准了45个,我国有18个,而四川目前仅有宜宾兴文石海一处,如果申报成功,大渡河大峡谷将成为四川境内第二家“世界地质公园”。
政府反应:
打造“三个最美环线”
金口河区区长徐砥中用“受益匪浅”来评价了5位科学家的科考行动。提到未来对大峡谷的保护和旅游规划,徐砥中称,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打造四川又一个环线,可以用“三个最美环线”来粗略形容其独特魅力:早上8点从成都出发,10点就能到中国十大最美的山之一———峨眉山,12点开车到了大渡河大峡谷,可以领略中国十大最美丽大峡谷的魅力,吃过饭,再过三四个小时,就和中国最美的冰川之一———海螺沟近距离接触,七八个小时之内,就让游客看到三种最美。徐说,他们有信心利用现有的大峡谷独特景观,融入“三个最美环线”,像熊猫线、九环线一样促进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记者李逢春摄影宋力
精彩语录
范晓:大渡河大峡谷集峡谷、激流、奇峰、湖泊、地质剖面等于一体,离成都仅3小时车程,应该吸引成都这个大城市的旅游群体,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天然漂流、攀岩、蹦极、探险基地。
李明森:从规划上讲,这里离成都那么近,应该定位探险旅游。有人提出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我觉得不如融入成都—峨眉山—海螺沟—雅安—成都的“小圈子”更现实可行,中国现在主要旅游时间集中在3个黄金周,最多就是7天时间,这个小环线正好紧凑,天天精彩。上大瓦山的路太差了,必须要修,千万不要搞缆车,尽量用自然本身的东西,譬如铺石阶,大瓦山平顶四周增加一些适当的保护措施,增加一些远望设备等。
张北平:一定要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开发旅游,大渡河大峡谷有入选中国最美十大峡谷的资本,却没有让大家足够认识它的魅力,首先应该找到一张最天然的、能把大瓦山和大峡谷最奇特风貌展示无余、让人一看就震撼的标志性照片;第二,应该尽快规划一张完整科学的大峡谷线路图,对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进行量化,让人到了大峡谷既能体验其魅力,又能增长科学知识。
李成治:作为四川人,我最希望大渡河大峡谷能在旅游开发中做到更好的保护,大峡谷内的交通和通信等方面都还做得不够。 记者李逢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