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920年代外滩大规模重建是与上海经济的高速增长完全同步的
话,那么1930年代的高层建筑浪潮则是在全球经济走下坡路的形势下出现的。由于欧美市场因经济萧条滞销的大量建筑材料倾销而来,加上各项技术已趋成熟,从而促使上海的房地产商利用廉价材料和劳动力竞相投资建造高层建筑。 这带来了短期的空前繁荣,但一切最后却因战火戛然而止。
本版撰文记者 刘晶晶 本版摄影记者 马骏
与奢华的和平饭店相比,国际饭店就朴实了很多,但那是有底气的朴实。老饭店的身价放在那里,谁也不敢小觑,多年来她就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
从繁华的南京西路往东走到黄河路拐角,抬头,这幢1934年建成的22层高楼,不显眼地矗立在那,83.8米的高度,或许在现在的水泥森林中不足为奇,却曾经将“远东第一高楼”的名号保持了30年之久。有记载云,当时站在饭店顶层,整个上海尽收眼底,可以看见浦江蜿蜒如带,吴淞龙华风光云烟亦遥遥可望,甚至昆山佘山也依稀可辨。
72年前,站在黄河路拐角同样的位置,一个叫贝聿铭的年轻人,正是在这一仰头一侧目间,立定了学习建筑的志向,现在,他已是建筑界的大师。35年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第一次来到上海,当时住在锦江饭店,但住下不久就问陪同人员国际饭店在什么地方,他要亲眼看一看,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远东第一高楼”,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她不仅是上海曾经的最高,还是上海全城的中心点,整个上海城的建设布局及地图测绘,都是以她为中心坐标的。直到1982年,25层的上海宾馆在高度上超越了国际饭店,却无法动摇国际饭店在人们心中永恒的地位。国际饭店始终都是“上海之心”。
70载过去,国际饭店的大门,如今已不显雍容华贵,正如她的外观,已是陈年旧色,推门入内,也不敞亮奢华,但是在这低调的背后,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玄机,和很多有资历的建筑与人一样,在很多小细节处,默默地讲究着。比如饭店的外形设计是艘帆船,寓意乘风破浪,走上二楼看大堂,就能发现里外是呼应着的,一楼正如底舱,二楼的回廊自是甲板,明白了这些,不得不为设计师的这些小心思会心一笑。
国际饭店的红砖外墙,早已不复当年的鲜亮,暗哑色调,在一片光鲜的楼群中略显沉闷。但这一外墙,却是70多年前的正宗“国货”。1931年,国际饭店由四行储蓄会出资建造,设计师是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承建却难得地选用了“民办企业”———上海馥记营造厂。在建造过程中,馥记营造厂说服了业主及设计师,采用国产花岗岩及釉面砖作为大楼的外墙贴面,大大降低了成本。而这些质量上乘的“国货”,直到现在也不见脱落。
从建成后,国际饭店就成为中外要员、名流雅士穿梭云集的场所,古典的走廊,小巧的电梯,暗色的地毯,深沉的家具,一切都是漫不经心地老旧着,却散发出无法言语的迷人魅力。走过时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一个不当心,你就可能惊醒一段历史,触及一段渊源。二楼的宴会厅里,可曾听闻梅兰芳、胡蝶与卓别林的谈笑风生?14楼的摩天厅,是否听得到陈纳德与陈香梅互订终生的铮铮誓言?15楼的套房里,70年前在同样的书桌前宋美龄正与罗斯福夫人通话;你正坐着的某部电梯,或许还曾见证了一代名媛白露的香消云陨……
上海变化得越来越快,中心却只有那一个。凭着这样的底气,国际饭店继续着她那低调的华丽。
楼顶·上海原点
由于国际饭店地处市中心,高度又是上海之最,上海市测绘部门1950年以国际饭店楼顶作为上海的“零”号位置。从此,国际饭店作为上海大地原点的地位正式确立。现在,饭店顶楼那根代表原点的旗杆仍随风飘扬,底层大堂也于1997年10月安放了原点铜盘(下图)。它们告诉人们这里不仅曾是上海的垂直地标,也是这座城市的水平地标。
地下·远东金库
上海最老的金库藏身于国际饭店地下,这座位于国际饭店地下室的金库前身是四行储蓄会国际保管箱库,曾为远东第一大金库。1934年随着国际饭店的开张而投入使用,现仍在运营。
看点
摩天厅
位于国际饭店14楼的摩天厅,是一个著名的宴会场所,梅兰芳、陈香梅等多位名流曾经在此地把酒言欢。最著名的是保存了70年之久的柚木地板,尤其奥妙的是,站到厅门口仔细看,就能发现地板花纹组成了一个铜钱的图案,不愧是银行家开的饭店,“钱”的概念无处不在。
展览回廊
二楼回廊,展出了邬达克这位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大师设计国际饭店时的手稿作品、国际饭店以前的旧址照片、饭店内部的装饰概念等近30幅资料图片,可使人对这一老建筑的历史了解得更直观。
迷你电梯
国际饭店有很多个第一,比如最早安装了速度达每分钟600英尺的电梯,当时除了纽约有两部这样的高速电梯之外,国际饭店是世界第三,可惜改造时这部电梯被淘汰了。但保留了两部特殊电梯,一部是不足一平方米的迷你电梯,一部是能装进汽车的“巨型”电梯。
名人书画
丰泽楼是沪上首家引进京菜的餐厅,名号则是由朱屺瞻所题。除此之外,在饭店多逛两圈,还能发现更多的名人书画题字,如郭沫若、齐白石、谢稚柳、江寒汀等。
大事记
1933年
永安公司新大楼竣工。这座钢框架结构的高楼不见任何装饰,完全以现代摩天楼的面貌出现在南京路。建筑在此唯一的表现的就是垂直线条与层层收缩的形体所形成的高耸感。今天,这座已改称华侨商店的大楼依然在寻找摩登的感觉,它东侧立面上硕大无比的电子温度计就是证明。
1933年
汉弥尔登大厦(今福州大楼)竣工,一年后,它的姐妹楼都城饭店(今新城饭店)也投入使用。以建筑顶部丰富的轮廓变化来突出形象,是这两栋摩天楼以及当时所建的不少大楼的共同风格特征。
1934年
国际饭店傲然问世。它不仅刷新了整个远东地区的建筑高度纪录,其造型、结构乃至内部设备也都代表了当时远东地区的最高水平。仅举一例便能说明其先进:今天某些高层建筑中还未配备的自动灭火喷淋装置,在国际饭店建成时就已经安装到了每一层楼面。
1935年
佘山大教堂建成。这座教堂由葡萄牙籍传教士建筑师叶肇昌设计,其建造时间长达十年。该教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拱顶,外部为以罗马风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内部则为哥特式。很长时间内,佘山大教堂一直是上海海拔最高的建筑。
1937年
中国银行的落成为外滩的天际线画上了最后一笔。其东部塔楼17层,高70余米,钢框架结构。它以艺术装饰主义的摩天楼之身扣上了蓝色琉璃瓦的中国传统四角攒尖顶,在外滩建筑群中独树一帜。此外,它的一些局部装饰如栏杆、窗格花纹、屋檐斗拱等都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色彩。
1938年
开文公寓竣工。由于日本的入侵,在这栋10层高的公寓建成之后,上海不得不暂时停止了向高空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