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开福区清水塘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区少年宫里观看见证小巷生活变迁的旧物品石磨。 石祯专 摄
国庆前夕一天下午,开福区麻园岭小学五年级的师生们将手工课堂“搬”到了区少年宫的陶艺制作室。老师没有布置主题,孩子们被鼓励:你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11岁的陈睿花半个小时捏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双面猫,它将被送到窑里烧制成陶器。“我们家租的房子里有老鼠,我希望有这么一只本领高强的猫将它们全部捉尽。”来自农村的陈睿玩得很高兴。
这是开福区近年来积极创新未成年人教育方式过程中出现的一幕。该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大力推行“从无形到有形,从无趣到有趣”的“快乐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套餐”、“寻找小巷足迹”、“创新就在身边”等系列活动中健身、益智、养德,在快乐中放飞理想,健康成长。
享受快乐套餐,快乐不留空白
“快乐套餐”以社区和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基地为平台,其内容以体育、文娱、游戏为主,包括“快乐大本营”、“每日一小时”、“快乐星期三”、“快乐大篷车”、“快乐假期”等。
区少年宫是向未成年人输送快乐的基地。这里有创新制作室、小巷足迹展室、影视放映室、车模展示室、乒乓球室、桌上足球室等,孩子们走进少年宫,就走进了“快乐大本营”。
地处偏远的3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农村孩子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机会来“大本营”参加活动,区少年宫就坚持两到三周开出一趟“快乐大篷车”,让城乡伙伴们共享快乐。
“星期一《路漫漫》,星期二《夜茫茫》,星期三《走向深渊》……”一首在中小学生中流行已久的顺口溜催生了为孩子们减压的“快乐星期三”。在每周三下午放学后、回家前这个特殊时段,街道和社区将孩子们的“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开展看露天电影、听社区故事、参加趣味运动会等活动。
“快乐假期”则在每年寒暑假开展传统游戏征集、创新游戏设计大赛、玩具制作比赛等活动,以解决孩子们在假期中出现的缺少游戏时间、玩具、场地、玩伴和形式的“五缺”难题。
此外,该区还与国防科大、中南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为未成人提供的“绿色网吧”,目前全区已推广至50多家。今年上半年开学时,2万名小学生在游戏中开学的盛举打破了传统的开学典礼模式。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快乐,让孩子每一天都充满快乐”。开福区精心烹调“快乐套餐”,不让快乐留下空白。
寻找小巷足迹,感受历史变迁
2004年9月,开福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及区教育局筹划了“寻找小巷足迹”活动,动员广大未成年人和居民群众搜集一切能反映祖国变化、反映小巷变迁的物件、图片、资料等。
“这一活动效果之好,反响之强烈,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料。”开福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活动共收集到各种体现时代发展足迹、见证小巷生活变迁的旧物品万余件。
这些旧“宝贝”被分门别类摆放在区少年宫的四个主题展示室中:“爷爷的红薯饭”展出的是跟“吃”有关的物品。罐扒、火叉、灰铲、煤铲、吹火筒,这是厨房“五大件”;粮票、购油证、购煤证、生活物资供应证,这是几十年前的纸“文物”;在“奶奶的纺纱车”展室中,有上百年历史的纺纱车,有洗衣棒槌和搓衣板,有石磨、米升、斗笠,说的都是劳动工具的故事;在“外婆的补丁袜”展室中,有百衲衣、扎头裤,还有四代共用的婴儿摇篮、各种各样的木屐;“外公的收音机”展室中则陈列着恍如隔世的通讯、照明、视听设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留声机、七十年代的马灯,到八十年代的自制晶体管收音机,再到九十年代砖头般的“大哥大”……
旧“宝贝”吸引了老中少几代人的目光。孩子们在感觉新鲜、好奇之余深受启迪,中老年人在回忆与感慨中陷入沉思。有参观者感言:这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循环往复的德育过程。
创新就在身边,放飞心中梦想
区少年宫的陶艺制作室里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它也许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也许是动画片中的一个主角,当然更可能就是纯粹的异想天开,你未必为孩子们的工艺所折服,但必定会为他们的大胆想象与巧妙构思叫好。
二楼那间投资10多万元、全市首个“创新制作室”,更是孩子们的乐园。这里安装了32台万能机床,使用低压电流、安全方便的车、锯、锣、铣、刨、钻、磨等制作工作一应俱全,孩子们在此可以依据各自的想象,创作各种作品。
你瞧,这把正准备申请专利的“快速开水壶”,3根空心管从壶底直插上来,火力直射面积大增,水开的时间快了一倍;再看这件“方便喂奶衣”,在衣服胸前安装两朵花,母亲不用掀起衣襟,只需拉开拉链,婴儿便可吸上母乳;还有防溢洗菜盒、防吹衣架、多刃剁椒刀……
区少年宫的老师说,这2000多件创新作品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体现了他们的爱心和美德,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创新并不仅仅就是指高科技、高难度,创新就在生活里,创新就在身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