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宽积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海口市胭脂园那小巷深处的幢幢木房里,常常传出琅琅书声和响遏行云的歌声。这就是当时海南唯一用广州话教学,闻名于海内外的海口市私立五邑小学,后政府将其改名为海口市第六小学。 那时,蔡作刚一直是这间学校的校长,而我也一直是这间学校的学生。1953年毕业时,我的毕业证书是以蔡作刚的名义签发的。
我出生在海口市海甸溪畔一户贫苦人家,小时候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上五邑小学时,每天上午上完课,我便跑到长堤路二叔和一位姓马师傅合开的修补汽车轮胎小店吃剩饭,没有剩饭吃时,只好饿肚子在学校那木拉窗子的教室里躺着等待上下午的课。
事有凑巧,蔡校长在校庆中不慎摔伤了腿,便吩咐太太把午饭送到学校吃。当他得悉我的窘境后,便要太太多送些饭给我吃。小小年纪的我,虽然有点不好意思,可我饥肠辘辘,接过饭菜狼吞虎咽般地往肚子里填……
1951年时已逾不惑的蔡校长没有生育子女,特别喜欢我。为帮我跳出生活艰难的苦海,他便和太太商量收我为养子。在饥寒交迫中煎熬的我,能得到蔡校长夫妇如此关爱,幼小的心灵有如解冻的冰霜,高兴得不得了!我真想来到蔡校长夫妇身边生活,使我步入焕然一新的佳境,去完成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业,而在他们年老无依时尽孝。然而,由于我是家中的长子,任凭我苦苦哀求,父母只抛给我一句话:“无做得!”(海口方言“不行”)
蔡校长担任着我们的历史课老师,用元刘廷振诗句“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来形容蔡校长才思敏捷,具有超群绝伦的风度和教学才能是不过分的。在某些人看来,历史课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而蔡校长上历史课时,总是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趣味盎然,深受学生欢迎。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蔡校长用生动的语言,通俗的比喻,叙述了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历史人物的感人情节,使学生们感到:黑板上正燃着虎门销烟的烈火,书页中似传来关天培誓杀敌寇的呐喊……
由于工作出色,蔡校长被评为海口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并上北京光荣地出席了教育界的盛会,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可惜的是在1957年那场反右派斗争中,蔡校长被打成了“右派”,徨惑痛苦至极,百思不得其解,为寻解脱含冤离开了人世。
《杂文精选》云:“两种人容易关进监狱:一是社会渣滓,因为为非作歹、贻害于民,必须受到惩处;一是社会精华,因先知先觉发出呐喊,也往往遭遇冤案。”我想蔡校长属于后者,他是为真理斗争而遭冤案的。
(作者为海口市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