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石家庄10月5日电记者王方杰报道:金秋时节,望着自家承包田里的玉米,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锁家寨村民聂夫俊满心喜悦,“看这大玉米棒子,亩产至少上千斤,加上夏收的450公斤小麦,一亩地能产1000公斤粮呢!”他承包的200亩耕地,是藁城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10万亩高产稳产田的一部分。
河北省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乔满介绍,面临着人口增长、工业项目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带来的持续压力,河北必须拥有3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才能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省已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27亿元,将22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十一五”期间,将再新增800万亩,使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河北省近年来将农业开发资金的80%和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的90%,分批集中投入到80个粮食主产县和8个示范县的中低产田改造,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条件,推广各项节水措施和旱作农业,建设“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井渠管道连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河北强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良种良法、大型农机具,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今年,河北省拿出近2000万元专项资金,在项目区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在连续20年人均贡献商品粮位居河北省第一的栾城县,西营乡赵家庄种粮大户张和平说:“有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玉米秸秆粉碎机帮忙,种地从没像现在这样省劲而挣钱!”
在抓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河北还加大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打造了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优质专用小麦基地,京广、京山沿线的优质专用玉米基地和优质杂粮基地;扶持421个粮食产业化经营及龙头项目,引导项目区发展肉牛、肉羊、肉鸡、生猪的养殖和屠宰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从1988年到2005年,河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平均增长近380元,高的上千元。
“种地不用缴税,国家每亩还补贴20元钱,我种的麦子又是新品种,有人直接收购,每公斤比市场价多卖4分钱。综合算账,一亩地一年毛收入1400元,去掉种子、化肥等开支,还有800元净收入。200亩地就是16万元纯收入,种粮大户的日子真的好过了!”聂夫俊满心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