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何时不再假运转?
严格来讲,小清河的污染治理起步并不算晚。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政府就组织环保科技人员,针对河水污染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小清河自净规律及水污染现状,提出了“全面规划、综合防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整治原则。
自此,小清河治理又经历了规划管理、总量控制、综合整治、治理还清等数个阶段,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
花了20多年治理一条“省内河”,算起来时间并不算短,为何河水至今没有变清迹象?
先天条件不足
“客观地讲,作为一条人工开挖的河流,小清河的治理面临着一系列先天障碍。”省环保局宣传中心书记王必斗认为,缺少客水补充、流域降水量小、自净能力差是小清河治理的先天不利条件。
据介绍,小清河流域降水量年均在582.8毫米—705.1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7.1毫米,比全省偏少14.9%。
除了降水补充,小清河的主要补给源是济南诸泉和黄河渗水。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工业用水量剧增,泉水越来越少,黄河时常断流,小清河补水水源日益萎缩。
就支流补水来讲,小清河流域有大小支流150多条,大多在南侧汇入,流域形状呈单边羽毛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流域各支流上游山区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水库,库容约5亿立方米,截断了支流补水来源。
缺少水源补充,干流又长达237公里,流经5市18个县(市、区),河床多为沙壤土,河槽狭窄、平整,坡降平缓,水流缓慢。在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小清河干流及各支流变成了“排污沟”。
造纸、化工是祸首
“小清河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省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省里就对小清河污染展开了调查摸底,但实质性的治污操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在2000-2003年小清河污染进入顶峰期后,治理才真正进入了“强力推动”阶段。
而在此之前,小清河流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1995年至2005年这10年间,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两倍多,非农业人口增加了一倍多。
小清河主要污染行业为造纸、化工等行业。据统计,造纸、化工企业COD排放量占了流域排放量的67%,氨氮排放量占了88.7%。“我最怕到这些企业去检查了。”省人大城建环保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次去沿河造纸、化工企业检查,他的嗓子都要痛上好几天,污染之重可想而知。
9月14日,齐鲁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到东大化工采访,终于尝到了化工企业的厉害:刚进厂区,一股刺鼻的臭鸡蛋味扑面而来,越往里走,气味越大,呛得大家连声咳嗽。在污水处理池转了一圈后,记者的脑袋开始发晕了,脚下也有点站立不稳,赶紧捂着鼻子快步跑开。
污水处理厂成摆设
在大量超标污水排入小清河的同时,沿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却进展缓慢。而不少已建的污水处理厂,或出于运行成本考虑,或因为管网不配套,运转率很低甚至不运转,用省人大城建环保委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9月13日,齐鲁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到某县级污水处理厂,其负责人介绍说,一期工程已于6月20日正式满负荷(2.5万吨/天)运行。
设施运转一切正常,但记者看到其沉淀池出水处的水泥台面长满了黑色的青苔。随行的省环保局专业人士表示,如果污水处理设施平时每天都正常运转,青苔绝对不会是黑色。
9月16日,记者团来到广饶县大王镇污水处理厂施工现场,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当地政府负责人介绍说,项目是8月初动工的,预计年底建成。但记者进入工地采访时,一位工人告诉记者,车辆设备是8月20日才进入工地的。
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省政府“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小清河流域2007年底前要规划建设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7座,还有两座在建,两座尚未开工建设。在已建成的15座污水处理厂中,只有8座满负荷运转率达到了75%以上,济南水质净化一厂、净化二厂、章丘等3座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率仅为50%-60%,临淄淄河污水处理厂低于50%。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63.6%,近40%的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水体中。本报记者 李琥珀 李琥珀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