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树好致富 吉林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民增收纪实
金秋10月,记者行走在黑土地上,看到的是农民眼角眉梢的喜悦,听到的是他们开心的笑声和充满自信的话语……
“那么多机器转着,这点苞米不急卖,得等个好行情。 ”“政府舍得往农业上搁钱,不愁土地不生金长银。”吉林的农民们切身感受着做强工业带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
机器一响 种田敞亮
“如今傍着粮食加工企业这些大树,咱农民算熬出头了。”52岁的张海清是长春榆树市荣誉村农民,一家5口人,种着150亩地,从2003年起,每年收获粮食10万公斤左右,纯收入7万多元。他说,收这么多粮,以前是卖不出、放不下,能把人愁死,这几年,从开种时心里就是敞亮的。
这种变化是吉林全力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结果。
吉林是农业大省,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然而,在近20年里,玉米增产不增收。在痛苦的探索中,他们从农业产业化中找到破解难题的路径和希望。10多年的奋力拼搏,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终于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大成、德大、皓月等一批粮食、畜禽、特产加工企业集群,已形成了10条农业产业化长龙,为吉林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带来越来越强大的动力。目前,全省粮食、畜产品加工能力已分别达到175亿公斤和4亿头(只),辐射带动基地种植面积3600万亩、农户240万户。
过去,吉林的农民曾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干闲”。近些年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赚钱”。
说起这变化,松原市扶余县主力村农民张新芳深有体会:“那么多工厂要人干活,那么多粮啊、牛啊、猪啊要人倒腾,人哪还能有闲溜达的时间。”赚钱的路子多了,全村人均收入从几年前的2000多元提高到了去年的6000元。
去年,吉林省仅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安置富余劳动力20多万人,为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200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06万人,比2002年增加131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07亿元。
投入“家底”厚 增收“动力”强
农业产业化的巨龙在白山松水黑土地上舞动起来了,政府投入农业的“家底”厚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越来越强。
“这几年,各方面对农业的扶持没的说。农民发展生产的劲头别提多大了。”长春榆树市弓棚镇党委书记伞国振随口举了一例:镇上土地平展,适合机械化生产。但以前买农机的钱少,镇上农民只能用老旧农机凑合。前两年,省里一次投入480万元,农民自筹300多万元,结果全镇各类农机具很快达到6200多台套,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加上科技投入和农技推广,效率效益逐年提高。现在一垧地至少要比从前多产粮1000公斤,多收入1300多元。
“从各种加工厂得的利更多。”弓棚镇13号村农民七嘴八舌算起了细账:企业发展得好,给农民让的利逐年增加,每斤玉米前几年还是4毛多,眼下已上升到6毛左右,一垧地就能多收入4000元上下;厂子用工前几年月工资才350元,如今已提高到800元左右,有的企业还经常给农民补贴良种、肥料……
省农委主任王守臣介绍,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吉林由农业大省开始迈向农业强省。去年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农产品加工业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和汽车、化工两大产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连续几年大力度投入的基础上,今年,仅省财政就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启动资金1亿元。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已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位资金12.6亿元;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2.4亿元;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3亿元。此外,由省工商联和省农委组织的41家民营企业和73个试点村镇进行项目和产业对接,投入资金28.62亿元,带动22.3万农户,为夯实农业基础、兴企富村、农民增收不断注入新动力。(刘亮明)(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