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图为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王登文向记者讲述白马的传奇故事。本报记者王雁翔摄
离开通渭,记者沿西(安)兰(州)公路向静宁进发。深秋的陇东正是梨子成熟的季节,橙黄的梨树一字排开,像是在夹道欢迎远来的客人。
顺着硕果累累的梨树,记者来到静宁县界石铺镇。在西兰公路旁,屹立着泛着红色的巨石雕刻而成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碑”,纪念碑鲜艳夺目,仿佛正在熊熊燃烧的火把。
纪念碑后,是由一座四合院构成的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在这个整洁的小院中,有一座白马塑像,奋蹄长鸣。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王登文,向记者讲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1935年10月3日,突破敌军封锁线的红军陕甘支队进入静宁地区。党中央领导当晚夜宿界石铺,在这里作短暂休整。
10月5日早晨6时,长征以来一直陪伴毛泽东的那匹白马突然挣脱缰绳从马厩冲进小院,前蹄刨动,面向东方鸣叫不已。也许毛泽东最熟悉白马的性情,也许毛泽东早已掌握敌军的情况,他当即下令将开拔时间由7时提前到6时。果不然,1个小时后,国民党部队由南山地毯般压了过来。
回味着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记者走进了小院子。小院子东厢房正上方,悬挂着“毛泽东故居”的木牌。屋内陈设颇为简单,一盏普通的油灯,一张斑驳的椅子……离院子不远,记者看到了尚存完好的“红军楼”——楼顶飞檐如龙,冲天而起,下设一戏台。戏台已经有些破损,但是台子上方的匾额上,“红军楼”三个字依然清晰夺目。
这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庆圣楼,在红军到来之前,还只是一座普通的戏台。1935年的那个秋天,红军战士把它当作给当地群众分发战利品的地方。红军进驻界石铺前,曾截获国民党军队多辆运送物资的卡车,除一部分用于军队补给外,大部分被搬到了这个戏台上,当场分发给了老百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年前,中央红军紧急开拔冲破“围剿”,赢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今天,共和国广袤的土地日新月异,但红军长征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仍然是我们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本报甘肃静宁10月5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