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一双跑鞋,最好换上一条破牛仔裤,那就去多伦路吧。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版撰文 吴晓青 本版摄影 郭亚佳
鲜为人知的“恒丰茶庄”
散落在虹口区域内的遗迹216处,星星点点、斑驳陆离,它们记录着过去峥嵘的岁月,又馈赠给今天永恒的凭吊。多伦路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横跨19、20、21三个世纪,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茅盾、瞿秋白等一批中国的文学领袖和巨匠居住在多伦路。那时的恒丰茶庄也就是现在多伦路48号自然成为他们经常光顾聚会的地方,所以恒丰茶庄又称为“名人会所”。
这是一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具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式洋房,历经近百年岁月的沧桑,据说1998年该幢房产被一家房产公司买下,在尽力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外观和结构的同时进行全面修缮,这是该房屋自80年代后进行的一次整修。
傍晚时分,走在多伦路上,这是一条小碎石铺设的小路,微风习来,感觉到秋天的清爽,恒丰茶庄“跻身”在这些色彩斑斓的建筑中,永远沉默着,好像是一个年岁已高的老者,独自享受岁月给予的美丽,每天来往的路人很多,他们的脚步缓慢、自在,年轻人喜欢去“老电影”泡吧,在昏暗的灯花下玩杀人游戏,喝茶是下午的事情。
上海少有茶楼,更少有如此古朴的老茶楼,当年这里的方寸之间是否还留有曾经的喧嚣?也许,鲁迅先生曾经端坐在茶桌的一角,安静聆听丁玲在说话,他的眉目之间透着少许凝重,带有一丝自嘲的高昂。
但这里一切都发生变化了,当年的声音消失了,能坐在这里喝茶,听一听隔壁邻居家的炒菜声,“哗哗”,感觉无比惬意。
“景云里”旧居的石库门
位于横浜路35弄,这就是“景云里”,这里曲径幽深,是多伦路上一处隐藏较深的“闺阁”,也是目前本市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弄堂门口高高悬挂着一块名人故居的铜牌,足有近两米高,附近的老人说,这是为了防盗,索性挂得高一点。
“景云里”是老了,弄堂门口是一个小菜场,不少小贩推着生梨、葡萄一路叫卖着,下班早一点的男人会多买一点回家,吃完夜饭后,削点水果,享受天伦之乐。自行车向右边转一个小弯,“磁溜”一下就滑到弄堂里面去了,眼前是一条蜿蜒的长廊,慢慢地,就看见三条窄小的弄堂,典型的海派石库门建筑,只能从后门进,每户人家的后门才是真正的“油盐酱醋”的地方,中年阿姨们挤在一起洗菜,拉拉家常,傍晚才是一天最热闹的时段。
“这里就是鲁迅故居了,现在是多户人家合住在一起,不过大多数都是老人们一直守在这里了,青年人都搬到外面去了。”中午时分,横滨路35弄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看见有客人来,她很是开心,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当年的鲁迅先生为了躲避盯梢,仅在“景云里”一条弄堂内就2次搬家,1927年10月8日,鲁迅携许广平住在此弄23号,1928年9月9日移居18号与周建人同住,1929年2月,鲁迅夫妇又搬到17号,一直住到1930年春搬出。鲁迅在此居住期间,结识了冯雪峰、柔石等共产党员和文学青年,还认识了内山完造等外国友人,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链接
景点一:左联会场旧址
多伦路201弄2号,现今的中华艺术大学旧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楼洋房。屋前有花园,外有围墙。1930年3月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出席会议有50余人,潘汉年代表党在会上讲话,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演。
景点二:郭沫若故居
多伦路201弄89号。1927年11月,郭沫若因被蒋介石通缉辗转来沪隐居在此,期间他补译了歌德名著《浮士德》。经周恩来安排,1928年2月郭沫若去日本,开始了十年的流亡生涯。
景点三:茅盾旧居
位于横滨路35弄(景云里)11号甲,为石库门三层楼房。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在此隐居写作,创作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矛盾笔名在此首次被使用,。1928年7月,茅盾迁出此处,东渡日本。此居为民居,外观如旧。
景点四:内山书店
现四川北路2050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1929年迁现址。鲁迅常来书店购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书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1998年9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虹口区文化局、鲁迅纪念馆在此隆重举行“内山书店旧重新勒石暨内山书店纪念室揭幕仪式”。
小提示
乘18,21,231,939,川虹线,轻轨(虹口足球场)可抵达多伦路,这里是名人故居的“集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