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上海的老式建筑,大抵全都隐藏着精彩的人文故事。华山路303弄16号是蔡元培先生晚年在上海最后的住所,不是临街式弹眼落睛异常夺目,而是不露声色地藏在寻常巷陌里的那种。建筑风格与弄内的其他房屋毫无二致。 只不过,这几年,文管部门在弄口右侧的墙壁上特别制作了一个印有蔡元培先生头像的浮雕,配合着毛泽东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8个大字。招呼着有意无意的路人,停下脚步进去看看。
本版撰文/记者 刘昕璐 本版摄影 郭亚佳
华山路上303弄闹中取静,弄堂口上方有着黑色雕花烫金的“蔡元培故居”几个字,一路还有箭头指示,让人很顺利地找到16号。一幢不很起眼的西式住宅,随同它的主人蔡元培先生时不时地为人们瞻仰。这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又一处青少年教育基地。
故居一楼辟为陈列馆
上海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年从事教育和推翻满清统治革命活动、晚年定居之地。他1937年寓居于此,一生致力于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专制。1940年,蔡先生病逝以后,他的夫人和子女就居住在这里了,而先生生前所用家具什物及所藏书籍、信札、手稿等大部分都还保存完好。
房屋是三层的英式花园洋房,在葱郁树木的衬托下显得高雅而亲切,如同它过去的主人那样既伟岸又易于亲近。2层正中是客厅,东侧为藏书室,至今仍收藏着蔡元培生前的部分书籍和往来的信件,他用过的文房四宝、茶具等,都静静地呆在原来的地方。其实他在这里只住了1个多月,1939年11月27日,他由丁西林、庄长薛等陪同去了香港。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故后,一些名人提出修复蔡元培在上海的寓所建议。1984年11月此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示纪念。
如今,一楼辟为陈列馆,介绍很周详,照片、实物还有影像片断,一下子就将那段风起云涌、大起大落的历史拉得与我们很近。蔡先生生平事略,诸如1892年参加殿试的考卷、他使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等实物亦都一一可寻。从26岁中进士到40岁留学德国,从任北大校长时致力于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思想到抗战时期为国家兴亡奔走呼吁,他振靡起衰、挽澜砥柱,矢志不渝的爱国、报国、救国之情清晰可见。
“有多少人的一生能如此多彩,有多少人能仅凭一己之力给一个国家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教育第一人蔡元培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是世界的眼界、历史的思想,还有为祖国的富强而愈挫愈勇、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有人在参观故居后这样抒写道。
蔡家后人仍住在此
小楼的二、三层仍住着蔡老的子女,这跟一般的故居绝对是有着迥然之异的吧。出了小楼右拐,有个花园,小径一弯,草坪一片,草坪两头各有一张西洋椅,四周树木蓊郁,想来蔡先生的晚年在这儿著作时,该是很安详的……
斯人已去无归期,惟留下千古怀想。
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
她在这里写下传奇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张爱玲身前非常喜欢那里的居住环境,如果你是张迷,就一定会知道,她笔下的《公寓生活记趣》就是写的这幢公寓里的琐事。
上海这座城市,是张爱玲出生、成长、求学、成名、恋爱的地方。爱丁顿公寓、静安公园,伟达饭店,国泰电影院,华懋公寓,兰心剧场等都是张爱玲流连过的地方,这些也就顺理成章的,都融进了她的文字,印证着种种的海派风情。
从恒隆广场的侧门穿过铜仁路,没几步就是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这是感受才女张爱玲的最佳场所了。这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欧式建筑,肉粉色的墙面上嵌着咖啡色的线条,使大楼看上去愈发古旧。到底是上海30年代的现代化公寓,让你不由得会惊诧,上海的现代化发展如此之早。高高的“张爱玲故居”铭牌设计,透露出卓尔不群的姿态,仿佛就是要让人来瞻仰的。
牌子虽不起眼,但给了文学爱好者许多安慰。“会想这幽深的小阁楼掩映的小窗后,究竟藏着那精灵女子怎样的心事呢。”毕业于华师大对外汉语系的小戴MM认为,大街上过路的行人,如果读过张爱玲的,总会驻足而视的,仿佛只有看了书再到故居探幽,才能真正明白这样一个才情兼备奇女子的魅力。
在看月亮的阳台和听电车回家的窗子背后,张爱玲在这栋大楼先后生活了7年。在这里,她写出了《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作品,这也是当年胡兰成求见张爱玲的地方。这里见证过张爱玲最好最重要作品的发表,还有那一段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不可得的爱情。
由于是民居,很多读者和游客因不能上楼在张爱玲寓所小坐、不能感受她当年的生活气息,而觉十分遗憾。于是,他们就常常在常德公寓前拍照留念,常德公寓因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景点。
链接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香山路7号,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夫妇1918年至1924年在上海的寓所。故居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故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原物原件。孙中山曾在这里总结他几十年革命的经验,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并在此第一次会见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周公馆
满墙绿色藤萝花架显得特别幽静宜人的思南路73号这幢三层楼花园洋房,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因当时对外用周恩来将军寓所的名义,故又称“周公馆”。周总理曾四次来沪,在此举行记者执行会,会见爱国民主人士。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塔松,以往每当夏秋季节,周恩来总喜欢在晚饭后踱步来到塔松下,坐在藤椅上与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研究布置工作。
邹韬奋纪念馆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邹韬奋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重庆南路205弄53号邹韬奋纪念馆,是邹韬奋先生1930-1936年在上海的故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均曾为韬奋先生题词纪念。纪念馆馆额为沈钧儒先生所书,内陈列邹韬奋先生许多手稿、著作及领导人题词等珍贵的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