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廖开模老人瘫痪在床,一提起长征,激动不已。
本报记者吴艳霞/文 马小顺/图
人物简介
廖开模:1919年出生,1933年参加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初期当卫生员,后来任卫生队队长。长征结束后跟随李先念去新疆,回到延安后,到军委二局负责电台工作。抗日时期参加第四野战军东北剿匪,随四野打了两大战役进关,在首都警卫师任营教导员,后曾任深县兵役局局长。因身体不好,1960年从省军区离退。
在石家庄兴凯路一个干休所的一栋旧楼里,记者找到了廖开模老人的住所。老人已瘫痪十多年,身上插着尿管,身体有些浮肿,老伴和儿媳在家伺候。老人的房子不大,却是四世同堂,膝下已有重孙女。
看到记者到来,廖开模老人显得很激动,扬起手,滞重而缓慢地让座。家人说,廖老脑子已经不太清晰,很多东西都忘记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老人也总是重复“记不得了”。老人从枕边慢慢地摸出了一幅照片,郑重地递给记者,那是一张长征五十周年时的老战士合影,照片镶在镜子里,镜子擦得很亮。家人说,他一直放在枕边,每天都要看一看,还经常对着照片落泪。
虽然70年前的很多细节都不记得了,可当记者一说起长征的话题,老人的目光便异常闪亮。
因为怕影响老人的身体,记者很快便结束了这次访谈。在老人长子廖文新先生的帮助下,记者更多地了解到了老人的一些往事。廖文新告诉记者,老人其实性格内向,年轻时在家里也不善多言,子女又长期不在身边,所知甚少。前些年应上级安排,老人常常到一些部门和学校给后人们讲长征故事,廖文新用了四五天的时间,对老人的讲话旧稿进行了整理,随后向记者讲述了老人长征时的一些片断。
1. 神射手苗班长打了一头野牛
这段故事,是从廖开模老人1964年的一次报告中摘录的。
在第二次过草地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总部没有筹到足够的粮食,每人只分到一把青稞麦。我那时是一个连队的指导员,我们基层当然也在为粮食问题做各方面努力,想办法。正在发愁的时候,有战士来报告说,附近发现有动物踪迹,但具体情况不清楚。
当时,我们子弹很紧张,没有上级的命令是不许开枪的。我就让通讯员赶快把苗班长找来,苗班长是广西壮族人,猎户出身,神射手,自制的竹箭在五十步内可百发百中。苗班长一听有猎物就很兴奋,他立即挑选了几名精干战士,组成一个小分队跑去打猎。果然有成果!当天下午,他们居然打到一头150多公斤的大野牛,这简直跟打了一场胜仗一样让大家欢欣鼓舞。
我们赶快把大野牛分割,牛肉牛皮上交团部,内脏牛头则留下为我连分配。当时,红军穿的草鞋有三种,大多数红军鞋用草编制,新的时候有些磨脚,一旦柔软了也就烂了,不耐穿;一种用布编制,相对柔软耐穿;还有一种比较奢侈的,是用动物皮编制的。为了奖励苗班长的特殊功劳,团首长专门派人送来一块牛皮,让苗班长编双鞋穿,但鞋还没编好,我们就向草地进发了。
这头野牛真帮了大家。一个牛头,一副内脏,加上不足15公斤的青稞麦,就成为我们这50多个人的全部口粮。
2. 牛皮汤让我们打败了马匪
虽然我们精打细算,但还是在离走出草地一天多的时候断粮了。我们连队的战士们每天靠着喝一点野菜汤维持艰难行军。那天,我们终于看到了草地的边儿,但是大家连欢呼的力气都没有了。经过这样艰难的长途跋涉,大家已经是饥寒交迫,举步维艰。
这时,上级下来通知:部队暂短休整,让战士们恢复一下体力。因为我们得到消息:一走出草地,就会遇到马步芳的流动骑兵,恶战随时可能发生。在战前准备中,我们最主要的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饥饿问题。我动员大家去检查行装中所有可吃的东西,可是,经过反复检查,却只发现仅存的一块盐巴和一把野菜。
这时候,苗班长拿着那块牛皮跑了过来。
看来,只有用这块牛皮来作我们的主食了。大家用刀把牛皮削成一条一条的细丝,煮了一锅牛皮野菜咸味汤。饿了很久的战士们喝得好痛快,尽管牛皮又韧又硬,但每人都喝了两大碗,大家立时觉得有劲儿了,腿脚也不软了。刚放下碗,前哨就报告,前方有五十多马匪骑兵,团部命令我们:吃掉这股骑兵!
于是,我们振作起来,两个连80多人,分左右向马匪骑兵设伏,大约30分钟后,骑兵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内,营长一声令下,我们组成两个排射射击(红军的武器大部分是缴获地方军阀的汉阳造、老套桶,精确度不高,所以要十几支枪瞄准同一点同时发射,称为排射,这样又有精度,又有威慑力),五十多马步芳匪骑全部完蛋,我们兴高采烈地清理战场,这次缴获了捷克轻机枪两挺,步骑枪40多支,子弹近万发,手榴弹若干,战马20多匹,还有死伤马20多匹,粮食近300斤。
大家高兴地喊:“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及时地送来了好东西。”我们在走出草地的时候,很好地会了一次马肉餐,补发了一部分弹药。又一次胜利地走出了泥泞的草地。
3. 一把朝天椒帮我们翻过雪山
这是1958年,廖开模老人在新华路小学给孩子们做报告时讲的一个故事。
在进军大雪山之前,我们攻打了一个土寨子,打了一个土豪(就是反动地主),红军把土豪的钱物粮全部分给了穷苦的百姓,我们自己则剩下了许多辣椒。辣椒有圆椒尖椒,还有一种一寸多长的小辣椒,叫朝天椒,奇辣无比。我们在过雪山时,需要一些圆椒尖椒充饥御寒,至于朝天椒,则可以入药治冻伤,所以我们每人把朝天椒装了一小布袋,以备药用。
大雪山终年积雪,白皑皑的一片,海拔有三四千米高,空气稀薄,没有道路和人烟,天气变化无常,时风时雨,有的地方不可大声喧哗,因为有可能会引起雪崩。我们这些来自南方的红军根本没有冬装,人困马乏也没有充饥粮,但是革命的英雄主义支撑着大家,我们相互搀扶着,勉励着,再困再累也不要倒下。我亲眼看见很多战友,一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长眠在雪山上。
我们当时的口号是:翻过雪山就是胜利!可快到山顶时,十几支辣椒吃光了,大家觉得那种寒冷真是无法抵御了。这时我的手无意中碰到药袋,想起了朝天椒,试着咬一口,眼泪猛下,浑身发烧,赶快吃下一把雪,霎时不感觉饥饿与寒冷,精神也为之一振,我把这个办法传告给大家,还真管用,我们立即加快了行军速度。朝天椒使我们战胜了饥饿和寒冷,胜利翻过了雪山。
4. 掉队的经历让老人至今落泪
长征开始,廖开模年仅13岁,只是一个小孩子,但据回忆录,他却表现得非常勇敢,很快就当了卫生队长。如今,沉疴在床的老人对那段历史,除了感到艰难之外,还留下一份特殊的恐惧:掉队。在一次掉队后追赶队伍的那份艰难,让老人刻骨铭心,因为每次提起来,老人都是泪流不止,激动万分。
根据老人的回忆和他的记录,长征初期,在一次部队装车的时候,大家积极性很高,他也跑上来帮忙,结果把膝盖骨摔断了。后来,他又得了很重的病,那时,红军缺医少药,他几乎不治,是当时的卫生队副队长给他打了一针,救了他一命。可是,不久他却因为一个偶然的事情掉队,那会儿,他一边躲白狗子,一边沿途要饭,途中老百姓对红军很照顾,部队则在敌人的追击中曲线行军,他走了好多天,费了很大周折,才追上自己的部队。
“在我的家乡,我们那个村里一共跑出来一百多个人投奔红军,长征之后,连我在内,只剩下三个人。”廖开模老人艰难地举起手指,眼睛里又亮晶晶的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