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0月7日电(记者王立武)7日,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黟县西递村的“敬爱堂”内,“祭祖仪式”盛况空前。但走出祠堂的众多游人,对于西递景区把祖宗先贤“资源化”相当不满。
众多游客认为,祭祖是中国人固有的信仰和传统之一,如此严肃的事情不能拿来“作秀”,向游人“秀”祭祖仪式是对古人的一种亵渎。
安徽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方利山介绍,中国古代有七祭:天、地、鬼、神、门、户、祖先。祭祖是一项庄严、肃穆、严肃、恭敬,带有悲伤怀念意义的活动,是追念前辈人的一种仪式。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祖先的祭祀是对他们公德的怀念。按照传统仪规,祭祖一般应在悲情的清明节、肃穆的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徽州一带有在除夕日祭祖的传统。
西递景区一位姓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递的“祭祖仪式”表演,是今年初开发出来的新项目。今天主要是因为参加“中国青年集体婚礼”活动的15对新人到西递,根据活动主办方的安排,祭祖仪式过后,还要为这15对新人行“拜堂”之仪。
来自河南的一位游客认为,西递居然在喜庆团圆的中秋节第二天祭祖,如此“悲欣交集”,驴唇不对马嘴的做法,既背离传统仪规和意义,也是对他们的老祖先的大不敬。这其中,参与的农民也许文化知识单一,情有可原,但景区的管理者、所谓“文化人”的古文化常识到哪里去了?难道也是些一知半解的“张好古”?
记者在现场遇见天津大学的张教授,他说,拿“祭祖仪式”当作旅游产品向游人展示,并不是西递人的发明。去年8月他在贵州的一个村寨旅游时,就遇见过这样的“公演”。
安徽省旅游局原局长、著名专家张脉贤表示,“祭祖仪式”是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保护好这类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我们的情感与价值。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保护现有的历史遗存,留下祖先的记忆,就越显得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