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改革创新解难题出活力增效率,依法治市凸显公平正义,城市发展全民参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试看今日深圳——最美华章是和谐
开篇·从两件小事说起
最近,从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人们会发现,政府的思路和行为正悄然变化。
9月16日,已在皇岗路上轰鸣而过十余年,马路两旁居民习以为常的货柜车,突然“消失”了。《深圳市过境及疏港货运交通组织方案》的实施,让皇岗路、北环大道-罗沙路沿线的几十万居民,一夕之间告别长期的噪音困扰。这几条原本拥堵不堪的市政主干道,一下子顺畅起来。
第二天22时17分,一位市民以“今夜窗外静悄悄”为题,在网上记述下自己的心声。同一时间,另一位网民则将此事件上升到了执政理念的高度。他在帖子中说:“政府作出这样的决定,表面上看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措施,实际上是政府执政思维的改变。当年城市中心区最好的路让给货车走,这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今天让货车给人让路,等于是从‘以商为重’转向‘以民为本’。”
皇岗路沿线居民可以清静入眠了,但对交通和交警部门来讲,今夜仍是无眠夜。因为皇岗路禁行的货柜车改走广深高速后,高速路旁的居民受影响了,一个个投诉电话打过来,一单单违法鸣笛要前往处理。虽然这部分居民数量不大,但政府并没有忽视。
市长许宗衡透过媒体明确表态:将立即研究在广深高速福田段安装高标准隔音设施。副市长张思平一次又一次前往实地进行隔音及查处违法鸣笛行为的研究……
同样是噪音问题,皇岗路的居民等了10年,广深高速旁的居民这次显然不用等很久了。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重视群众民生,切实维护市民利益的决心与效率。
两件事,一个理,那就是政府在改变——变得更加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了;变得对咱们老百姓的“心事儿”、“杂事儿”更加重视了;也变得离我们普通市民更近了。在政府自发自觉地改变下,政府与市民的关系正在迈向更加和谐的境界。
科学发展·“小气”与“大方”
“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但只有科学地发展,和谐地发展,才能既立足眼前,又着眼未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9月26日,深圳人普普通通的一天。下午3时45分,深圳河中游罗湖桥边。桥上是每天25万人次的庞大客流量,桥下的深圳河碧波盈盈,河面上不时有觅食的水鸟掠过。
在河边工作、生活了7年的边防武警6支队罗湖桥8中队队长陈中说,“以前河水臭气熏天,官兵们吃饭都要关紧门窗,做完训练后赶紧回房。如今河水不黑不臭了,我们不仅可以打开门窗,晚饭后还能在河边散步了。”
这天下午,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组对深圳实地检查。“这里的变化真是让人感叹啊!”来到深圳河岸边,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副处长黄小赠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去年5月,他曾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率队的国家水利环保专家组一行,来深“把脉”深圳河湾水污染环境治理,当时深圳河发黑发臭的状况让他记忆犹新。
深圳河不黑不臭,这是河边居民多少年来的梦想。从去年开始,深圳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从钻进地下整治污水管网,到严厉处罚乱接乱排污水的违法者,再到引进先进技术新建污水处理设施……
为环境投入大,环境也给你回报大。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光是治污,整个经济发展方式都需要真转真变。曾创造“三天一层楼”速度神话的深圳,正在创造比“速度”更高层次的另一种“深圳模式”。
8月4日下午两点过,市民中心,刚刚启用第三天的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里人头攒动,全国各地及境外媒体将这里挤得满满当当。市政府在这场“深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效益深圳’指标体系”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全国第一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的统计数据在深圳正式推出。
在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里,“下降”、“降低”等类似词汇成为焦点: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5%;万元GDP水耗,降低8.86个百分点;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明显减少;经济增长对水污染程度逐步下降……
其中关于能耗的下降尤其引人瞩目。因为就在此前3天,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能耗公报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在此大背景下,本来已是全国最低能耗的深圳,实现了再一次的降低,也是再一次的突破和跨越。深圳的综合能耗目前已经相当于欧洲平均水平。
在能耗、水耗、地耗方面,深圳人的确“吝啬”。但在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深圳却显得非常“大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上半年高新产品增加值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分别增加1.8%和0.1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6.4个百分点,无形资源开发利用指数持续上升。
一个“小气”,一个“大方”,折射出的是深圳“投入少一点,产出多一点”的新的科学发展思路。
这里有一个插曲,在发布会上,人们发现少了GDP增长率——全市上半年的GDP增长率,已经被排除在这份发展效益的统计数据之外。
有记者向新闻发言人唐杰提出疑问:上半年深圳GDP增幅为13.5%,首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否会影响深圳的竞争力?此前,这个问题已经在一些媒体引起波澜和争议,一些人对深圳的未来表示怀疑和担心。
“不会。”唐杰很干脆地给予否认,“当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不能带来未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投资是浪费的;而如果用比较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实现了更高的GDP增长,意味着更多的增长是用无形资源和软资源换来的,以更少的投入换来了更高的增长。”
其实,早在2005年7月28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李鸿忠已经预测到未来不可避免的争议,并已事先做出了回答: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用效益深圳的新模式指导、推动全市经济工作,做到“三个舍得”—一要舍得投入,舍得用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要舍得时间。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用足够的时间来实践、来印证、来检验。三要舍得声誉。如果有人还是单纯以GDP论英雄,很可能会觉得深圳辉煌不再了。对此,我们要敢于承受外界的压力,承受暂时的误解。
此次被很多媒体誉为“标志深圳正式告别惟GDP论”的“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正是由李鸿忠首先提出并亲自推动建立的。
科学的发展,为的是最终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今年上半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8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咱们老百姓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了。
改革创新·出机制出活力
“副市长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年轻而又发达的城市,深圳的文化是什么?”9月6日,前来深圳考察投资环境的瑞士银行高层赛·克恩先生,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提出他很感好奇的问题。
“创新。创新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最大和最独特的文化,也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刘应力片刻也没有思考地作出了回答。
不错,改革出机制,创新出活力。如今,改革创新已升华为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市委书记李鸿忠上任不久,在对特区未来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分析后得出结论:新时期特区的新内涵不再是更多的优惠政策,而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不久,深圳成立“改革办”,专司改革之职。今年3月14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使改革成为法定义务。
全国各地的人们争相前来。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改革创新促进条例》重印了多次,上万本小册子还是被“一抢而空”。人们之所以对该条例如此关注,是因为它以法律的形式,回答和解决了当前改革创新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明确了改革创新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指出改革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创新成果”。
改革创新会有一定风险,条例的最大亮点,正是规定改革创新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可以免予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三种情形:改革创新方案制定和实施程序符合有关规定;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未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的。
改革创新的源头在哪里?条例指出,公众意见是确定改革创新重点和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公众普遍关注并要求改革创新的事项,如果不改要公开作出解释和说明。
在如此背景下,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今年强势推出。
4月,布吉、龙华这两个面积与人口规模相当于中等城市、经济实力相当于内地欠发达地区半个省的街道办,各自一分为三了。以前1个警察要当20个用,管理力不从心、深不下去、管不到位,各自一分为三后,问题不少、麻烦不断、矛盾重重的局面,得到极大缓解。这项改革,既是政府解决自身管理问题的需要,也是基层群众长期以来的呼声。
揭牌仅两个月,这六个新设立的街道,就接到了一项城市管理的重大改革试点任务,即扩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范围的试点,每个街道增加行使12项行政处罚权,以解决基层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困难,提高执行力,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现在居民们反映,管理细分之后,为群众服务的人显得多了起来,以往难得一见的街道办干部,也有时间往社区多跑跑,碰到啥困难能够找得着人了。
另一项重大改革——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紧接着推出。按照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将事业单位“一分为三”,划分为监督管理类、经营服务类和公共服务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各归其位。从此,政府就可以通过直接组织、合同管理、购买服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无穷的社会力量和竞争的市场机制,形成全新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应模式。
全国各地都炒得沸沸扬扬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也在深圳取得一定突破。去年10月,深圳市卫生局果断改革医院的内部分配制度,彻底切断科室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奖金分配关系,各单位实行按支出提取奖金总额的办法以及实行医务人员奖金与工作量、工作质量、医德医风和社会效益等考核结果挂钩的办法进行发放。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的半年间,深圳全市81家医院的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与过去相比首次实现了双双下降——每门诊人次平均费用下降5.3%,每出院者费用下降7.8%。
靠改革,激发了社会活力,理顺了体制机制,化解了社会矛盾,满足了人民需求,促进了社会和谐。操作者是政府,受益者是百姓。
公平正义·为豆腐立个法
前几天的一则新闻报道,讲了件新鲜事儿: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豆腐,深圳市质监局创下了两项全国第一:一是制定了《非发酵性豆制品通用技术条件》等8项技术规范,为豆制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全国第一部豆制品技术规范。二是要为豆腐立法,已启动《深圳市豆制品监督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着力完善从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到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出台后将是全国第一部“豆腐法”。
在我们的意识中,立法该是管大事,这一小块豆腐是大事吗?从深圳质监局的举动看来,这不仅是大事,而且还是需要认认真真研究、仔仔细细琢磨的严肃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与“豆腐法”有些关联的另一项立法——《深圳市食用农产品安全条例》,9月底已获人大通过,穷尽法律手段做出了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规定。最“厉害”的条款是第二十五条:来自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同一种类农产品,如果发生造成多人食物中毒等三种情形之一,90日内不得再采购到本市销售。
严厉打击黑心商人,创造一个和谐餐桌,无疑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从更大范围来看,加大立法、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使违法者不得违法,守法者自在生活,这才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工资,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欠薪,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直接挑衅。2006年1月12日,是一个在维护员工权益、打击恶意欠薪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这天上午,深圳市召开打击恶意逃薪公开处理大会。8个用人单位的法人代表,因欠薪逃匿,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30家欠薪逃匿的用人单位被现场曝光,列入“黑名单”。
追究恶意逃薪者的刑事责任,目的就是让无良老板无法在深圳立足,让妄图后继者闻风丧胆。此举在深圳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威慑作用极大。目前,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正联手寻求在欠薪的法律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建立起惩治恶意欠薪者的长效机制。据统计,仅2005年一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就为劳动者追回欠薪2.9亿元。
另一个与惩治欠薪有关的立法——《深圳市建筑市场严重违法行为特别处理条例》正在审议中。该条例草案规定,对拖欠工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四种行为,除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罚外,还应接受本条例的特别严厉处理,包括暂停承接工程、暂停办理手续。外地建筑企业要想进入深圳市场,必须有最近两年未发生严重违法行为的证明,否则将被禁止进入。
从刑事拘留,到暂停承接工程,直至逐出深圳市场,深圳在保护劳动者报酬这个最基本的权益上拿出了杀手锏。与此同时,建筑市场一直都没形成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将随着条例的出台而建立起来。将违法者逐出市场,让守法者良性竞争。
在依法维护市场环境上,深圳还做了两个大动作。一是“查违”,二是“清无”。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抢建行为得到根本性遏制。经过一年的治理,深圳共有21万无证无照经营户得到治理。对违法者的严厉惩罚和坚决清理,树立起的是一个法治政府的威信,一个法治社会的公平,以及每个法治公民的信心。
几乎每个人都免不了到政府办事。这里规不规范,会不会吃拿卡要,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关键体现。在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摄像头随时监控着几百名公务员的一言一行。被誉为“黑脸包公”的深圳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设在不足百米远的市监察局。系统对每一个审批事项的办理全过程实行实时监控。前来办事的市民,只要手里的材料齐全,合乎法律规定的条件,审批部门就得依法给办,并且不能超期,否则将出示黄牌甚至红牌,影响本单位的绩效排名,而该排名是对社会公开的。
办事规范了,托关系找后门的时代,已经基本成为历史。很多企业反映,不花钱不请客,一切按显规则依法办事,这对守法经营者来说是一个福音。国家科技部去年曾在深圳作过一个专题调研:你为什么选择来深创业?这些企业的回答是:政府真心帮助企业,在深圳开展科技创新,综合成本低,成功率高。
成果共享·把房价稳定下来
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点,路过市民中心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穿着各式各样工服的年轻人,从人大政府办公楼南门正站着威严军姿的武警前,有说有笑,成群结队地走进市民中心B区……
经常到政府办公的人都知道,市民中心B区是全市集中办理各类行政许可的地方,这里设有全市几十个政府部门和审批单位的办事窗口。他们中午来这里做什么呢?
答案是吃午餐。这些人都是附近写字楼里的公司职员,市民中心餐厅是员工们最方便和最习惯的用餐地点。而大家最常去的快餐厅,同时也是在市民中心办公的市人大、市政府各个部门的公务员们指定的就餐地点。说不定哪天中午跟你坐在同一个餐桌,跟你吃着同一个套餐的人正是某个局的处长甚至局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今年国务院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之后,深圳率先在全国大中城市里,将当时还不明确的“90平方米”与“70%”这两项规定明确化,规定每个具体的房地产项目里90平方米以下户型都必须占70%。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具体实施细则,指出70%是城市总量。舆论普遍认为,深圳过早出台的“70%”的严厉规定,很可能将根据国家细则,而调整回来。
不过,深圳并不打算回头。“十一”前三天,深圳市国土房产局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指出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总建筑面积70%以上。规划显示,未来五年深圳将建设各类住房69万套,总建筑面积5700万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14万套。
分析人士称,深圳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和政策性住房的意图十分明确。未来住宅的年均供应量将大大超过最近几年的市场实际销售量,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将起到很大作用。
安得广厦千万家。住宅供应量的增加和市场价格不再攀升,无疑将使占据社会主要部分的普通收入阶层市民能够尽早圆了在深安家的梦。而实在买不起房的低收入者,也能通过大量增加的廉租房解决住房问题。被媒体称之为“三座大山”之首的住房问题,今后也许将从一些人之前认定的“投资品”,而回归到每个市民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的定位上来。
安宁团结·“官民和谐”指数上升
几个月前,记者准备晚上下班后去找宝安区福永街道的一个公务员朋友采访。
“今天没时间,我晚上要巡逻。”他很干脆地推掉了我。又不是警察为啥要巡逻?细问之下,原来这是他们街道开展的“争先进保平安,千名共产党员义务大巡逻”活动。每晚下班后,公务员都要打上手电跟民警一起上街巡逻。
安宁稳定无疑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为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口结构,社会安全工作复杂而繁重。但如今,内地人多有诟病的深圳社会治安,已经有了明显好转。今年1至6月,全市刑事案件立案率在2005年已经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再次同比下降10.1%;全市出租屋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28.8%。
治安好转的原因,是在投巨资新增4000多名警力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警务制度,变“坐班制”为“巡逻制”,逾半警力放在路面,每天24小时快速反应。改革后,出警时间从过去平均11分钟,缩短到5分钟,一般能达到3分钟。深圳还正在争取用一年时间,在全市重要道口和露天公共场所,新建20万个摄像监控镜头,向高科技要治安。加之连年高强度打击“两抢”等严重犯罪,深圳近几年的发案率持续下降,破案率持续上升,市民安全感明显增强。
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社区是不是和谐。年初,市委市政府公布了10个重大调研课题,排在首位的就是关于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第一负责人是市委书记李鸿忠。
社区究竟怎么管,才能更加和谐?深圳在探索在创新。今年1月,盐田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项目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原来由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自治、行政和服务三种功能完全分离,行政和服务职能分别移交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过去一切由政府包办的一元管理体制转变为政府、社会、公民多元社区治理体制,体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良性互动。
市长许宗衡还表示,深圳市最近3年将投12亿元完善社区基础建设。从2004年开始,全市财政预算投资中,60%以上都投在了社会事业发展中。
“喂,是李市长吗?我有个问题要向你反映……”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深圳的天空多了一道由电波架起的桥——“民心桥”,时任深圳市长的李鸿忠第一个走进电台,与市民直接沟通交流。迄今为止,已有9名市领导先后走进深圳电台的直播间。如老朋友般的谈心,市领导与普通市民在电波中和谐交流。群众反映的问题70%以上得到迅速解决。
强力倡导变“上访”为“下访”,让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制度化的方式,主动“下”到社会最基层,主动“访”民之不平、听民之怨声,主动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解民之难、之忧、之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督促各级官员依法依规行政,为民办实事。在提高执政能力、建立和谐为官之道的同时,老百姓拍手称快。
“2元起步,全程5元”,这是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票价。这个票价方案,是通过听证会采纳大多数群众代表的意见定下来的,大大低于有关部门原定的价格。现在在深圳,各种各样的“听证会”、“论证会”越来越多。既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又使市民声音得到反映,无形中化解了潜在矛盾。
信访是一个地区社会安全、和谐程度的“晴雨表”,也是“官民和谐”指数的集中体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信访形势明显好转,群众来访、集体上访和越级到省上访宗数,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5.4%、43.9%和7.7%,涉及人数分别下降58.5%、65.8%和81.9%。
有爱的地方就是家园,有爱的城市才有未来。自2003年12月18日首届深圳关爱行动喊出了“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的响亮口号以来,关爱行动已经由星星点点的希望之火,在深圳这块热土上成燎原之势,成为全社会千百万人热心参与的一项没有终点的爱心接力赛。
2005年12月26日至2006年3月28日,第三届关爱行动以“和谐深圳,爱心家园”为主题展开。3个月的集中活动时间里,组委会办公室和相关单位先后开展了1000多项爱心工程活动,各大爱心账户先后收到捐款1.14亿元,全市共800多万人次参加爱心行动。连续三届“关爱行动”,在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慈善超市、医疗救助基金等关爱长效机制。
在深圳,还有一个爱的标志,那就是成立于1990年的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深圳市义工联。在册义工达139073名,最大的78岁,最小的只有14岁。15年来,累计组织超过300万人次参加义工服务。“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经成为深圳人的时尚。“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丛飞都是这样介绍自己。
和则心齐。
我们看到,在广东发生特大台风洪涝灾害后,市长许宗衡迅速发表电视讲话,全市企业和市民积极响应号召,无偿捐出上亿元善款,一位82岁的老年人,专程从香港赶到深圳,为灾区捐出个人积蓄6万元;
我们看到,深圳正加快编制“和谐指数”,期望通过具体科学的指标引导和谐深圳的建设和健康发展。这又是全国首创的探索;
我们看到,全市人民正团结一心,高举改革创新大旗,推动深圳各项事业沿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愈走愈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