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踏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笔者欣喜地发现,处于成渝经济板块辐射区内,拥有沿江沿边双重优势的沿河正在崛起,正面临多区域合作、多政策优惠、多方面关注的千载难逢机遇。今日沿河,不再偏远,不再沉寂!
沿河,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省内外资金纷至沓来,催生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干部群众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书写着辉煌的篇章,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迫,反受其殃。”沿河自治县县委书记顾明杰在谈到“十一五”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体会颇深。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彭水、沙坨电站建设给了沿河加速发展的良机!
沿河自治县在“十五”期间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2006年,将现在、过去、未来连成一线,将改革、发展、稳定融为一体。该县决策层深谙“借力扬帆”、“借梯登高”的哲理,今年初大胆提出了“融入重庆市场,挤进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取向,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彭水、沙坨电站建设三大历史性机遇,着力库区移民搬迁、“三农”工作、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围绕建设“能源大县、生态畜牧大县、滨江旅游大县”三大发展目标,深入实施“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和“强农、兴工、壮非、活商”发展战略,突出“三区四园”(工业新区、城镇新区和农业园区,茶园、果园、药园、菜园)工作重点,努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民营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力争经济增长高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期间力争挤进经济强县行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上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风生水起,势头喜人。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7803万元,同比增长10.9%,高于全区增幅2.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574万元,同比增长31.3%;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07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销售产值6932万元,同比增长24.4%。国企改革有序推进。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镇经济带动力增强。以建设滨江旅游大县为目标,切实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力度,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元至6月,全县旅游人数大幅增加,共接待游客2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15万元。
以整治县城违法建筑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控制新区违法建筑5860平方米;启动了县城防护工程、滨江大道、城南大道以及各移民安置小区等市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官山小区、百花园小区等旧城改造,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以“五脏、五乱、三禁”治理为重点,扎实推进“整脏治乱”工作向纵深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以商贸、房地产为主的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元至6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28万元,同比增长20.1%。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以房地产、道路交通、能源等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元至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81万元,同比增长65.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385万元,增长87.0%,房地产投资5210万元,增长62.3%,城乡私人投资3100万元,增长31.8%。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先后组团到湖北、重庆等地开展了招商引资推介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上半年,全县共签定项目12个,协议资金6.87亿元,其中合同项目9个,资金3.37亿元,到位资金8190万元。
移民搬迁工作进展顺利,能源大县建设开局良好。通过政策激励、纪律保障、干部带头等有力措施,促进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开展。能源大县标志性工程沙坨水电站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各项建设有条不紊,进展顺利。
当谈到沿河在成渝辐射区内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时,县委书记顾明杰、县长安启洪分析说,沿河与成渝地区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区域合作领域广、互补性强。近年来,沿河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成都和重庆地区的许多客商投资兴业。据统计,“十五”期间,沿河招商引资总量达4.3亿元,其中成都和重庆客商的投资占了三分之一还多,项目涉及城市建设、矿产开发、小水电开发、农副产品开发、中药材基地开发等。沿河挤进成渝经济区的战略思路是:将沿河建成成渝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将沿河建成成渝地区的农副产品供应地;将沿河建成成渝地区的后方能源基地。今年2月下旬,该县组团赴成都、重庆等地区考察并成功举办了沿河旅游资源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活动,签订正式协议5个,意向性协议2个,签约资金总额达6.85亿元,还与重庆市武隆县签订了友好县合作协议,与重庆市渝中区旅游局签订了旅游文化产业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沿河实施“融入重庆市场,挤进成渝经济区”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善始而无后忧。该县决策层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以融入重庆经济圈作为战略取向,围绕“农业稳县、工业富县、基础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构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开放沿河、创新沿河、和谐沿河,力争建成以能源、畜牧、旅游为支撑的经济大县,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24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力争突破一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2:28:3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固定资产力争累计达到100亿元,粮食总量年均递增5%以上,达到2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达到2000元以上,城镇经济水平达到25%以上。
今年以来,该县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公路建设。构建“一支二横三纵八连线”水陆交通骨架,加快以沙坨电站为重点的电力建设,使能源工业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之一。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一批“烟水配套、牧水配套、粮水配套”的“三小工程”和骨干水利工程,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取得成效。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集镇为骨架、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城镇经济体系;二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巩固以烤烟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延长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深加工链条,努力在精深产品开发上实现突破。大力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提高重点产业及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积极培育以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畜牧业、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知名度、打造旅游精品,在以乌江山峡百里画廊为龙头的旅游业开始上实现突破;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以优化投资服务环境为重点,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改善招商引资结构,努力在农业产业、矿产资源深加工、文化旅游、城镇公共设施等方面,引进一批项目、聚集一批资金、促进加快发展;四是要加大和谐社会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加强安全和维稳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作者:文叶飞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