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贵阳市南明区云关乡黑坡生态示范村,一条条新建的硬化串户路宛如银色的丝带将各家各户贯通。45户建沼气池的农户全部配套改圈、改厕、改灶,村民只需用手轻轻旋转一下打火器,沼气灶台会立即喷出一团蓝色的火焰。 一幅令人欣喜的新农村风貌图呈现在人们眼前。
找准发展定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使南明区相当部分地区成为“城中村”。2005年,全区农业人口2.9万人,占全区人口的4.95%,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1亩;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区经济总量的0.47%。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南明区来说就是要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为此,该区制定了《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南明区以规划为龙头,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运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结合贵阳市和该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安排,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势利导、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积极推进、逐步展开”的工作思路实施。通过设施完善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六化工程”,加快了农村城市化步伐。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南明区在道路、饮用水、电网改造、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远程教育网络、医院卫生、环卫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达亿元。1996年以来,区政府仅用于云关乡、后巢乡村寨道路改造的投资就达4000余万元,改造、硬化村寨道路近100条;2003年以来,乡、村两级自身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两乡11个村全部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水泥路,95%以上的饮用水都来自城市管网,同网同价。
加速农业产业化
南明区充分依托省会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工业,兴办和壮大农产品市场,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步伐,拉动了多项产业的发展。“老干妈”公司从1997年至2005年的9年中,用于采购干辣椒、菜油、黄豆等农作物原材料的资金达16亿元,按贵州人均耕地1.06亩计算,解决了253.48万农户的农产品销路。公司还建立了23万亩原料种植基地,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自2001年以来,年交易总额达20余亿元,培育了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并与全省20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广泛合作,有效带动上百万亩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此外,贵州茶城、贵州天齐野生资源开发保护研究中心等龙头企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民市民化就业多元化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就是要真正使农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向城市化、现代化转变。为促进这一转变,南明区加强农技和非农技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致富本领。2003年至今,全区共开展各类农民技术培训250期,培训农民12698人次。其中非农技能培训36期,培训农民2687人。通过培训,一部分村民依靠科技发展特色城郊农业,一部分村民进入乡镇企业就业,一部分村民兴办集体企业或自主创业,多渠道走上致富道路。2005年,全区乡镇企业有3482个,完成增加值149520万元,从业人员28977人,人均月工资为1179元,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村民生活方式逐步市民化。各村建有垃圾池,聘请了环卫工人清扫主要道路,并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整脏治乱”等活动,培养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此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区里统一选址、设计、建设新村,集中安置村民居住,逐步向社区管理过渡,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作者:张焕彪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