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额 红旗还能打多久?
成交额的重要性逐步下降,专家认为预订率是体现会展品牌最为核心的指标
广交会百届图变
成交额史话
广交会成立到今天,到会采购商由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人发展到目前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人,成交额由1754万美元增到300多亿美元。
1957年首届交易会,出口成交额1754万美元。
1958年春交会,第3届,出口成交额1.5亿美元,进口成交额1229万美元。
1989年一年两届出口成交额首破100亿美元,达108.9亿美元。
2003年秋交会,第94届,成交额超过200亿美元。
2006年春交会,第99届,成交额超300亿美元。
会展评价体系有变?
对于传统会展,参展客商人数、展位多少、成交额大小,从来都是重要的考量指标。有意思的是,不久前第三届中博会传出消息,将不再具体统计成交金额。此举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我国会展评价体系将发生根本变化的预兆,甚至有人预言,成交额将淡出会展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成交额几乎是所有媒体和外界对会展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准,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成交额指标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真实性,在纯市场运作情况下,一个展位、一个企业的成交额是保密的,甚至是行业机密,在此情况下统计成交额,必然存在瞒报和夸大的倾向。此外,广交会并无官方的统计监测系统。
“评价会展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应该是客流量和预订率:客流量是直观的评价标准;预订率是可以统计的购买欲望”,一国际展会承办方如是认为,客流量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专业观众客流量。
“在我们内地的展会看来,人山人海已经证明了成功。可是我们发现,如果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供需不能match,来看的人多也没用,因此我们企业更倾向参加专业展。”Connie ,广东一民营企业的总经理助理说。而在目前,多数会展还无法对专业客流量与普遍客流量严格区分。
而在专业展上,经验丰富、历史长的国际展览公司显然具有相对优势。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裕伦回答本报记者指出,该公司在广交会后即将与顺德区政府共同举办“顺德木工展”,目前该展会已邀得超过200个国内外著名参展商参加,并有15000名专业观众来参观。
至于预订率,尽管预订率是主办单位自己的统计结果,但的确是体现一个会展品牌最为核心的指标。而对于预订率的调查也并不难,可以通过参会企业抽样调查来判定预订率。一个成功的会展结束的时候,往往会有大量的企业预订下届展会,甚至刚一开盘,好的展位就被一抢而空。
电子商务日趋成熟
如果说,参与广交会有时候是某些企业确认江湖地位的需要,那么电子商务带来的就是实质利益。
还是第99届广交会带出的方向——电子商务在广交会上大显身手,网站累计访问量达5000多万次,电子商务网上意向成交额高达3.4亿美元。据广交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徐兵介绍,在外贸领域排名靠前的电子商务网站在广交会期间的浏览量也急剧上升,这些令人兴奋的数据显示,电子商务在广交会上的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
早在1996年9月第80届广交会上,主办方就开办了“在线广交会”。在2003年第93届上,B2B电子商务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受“非典”疫情影响,93届广交会的成交额虽然有所下滑,但在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上取得良好效果——“在线广交会”的点击率上升了50%,通过网络达成的意向成交额达13亿美元,占全部成交额44.2亿美元的1/3。
玉林的博白林财工艺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秀猛说,过去,该公司每年都会带着大批新产品参加广交会,而三年前自从玉林举办玉博会后,公司又多了一个展示平台。这对企业来说,极具节约成本之效。而对广交会来说,百届之后的改革,电子商务助推之力不可少。
品牌化是未来之路
“成交额主要起到一种宣传效果,有其积极作用,但和实际效果是两回事。”广州民营经济研究会的会长解聘如说。
一般认为,海外采购商的到会数量与我国当年出口量直接构成正比关系,而人们普遍认为广交会的规模正被缩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左连村认为,以往广交会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类商品不设门槛,造成展会档次降低,这需要提高参展商的档次、展示更多高附加值商品。如果能完成这一品牌化的转变,成交量再低也不怕,因为广交会将引领我国外贸的潮流。
近年来长虹、康佳、TCL等家电企业的离去表明,广交会的吸引范围在改变,这也成了公众质疑广交会必要性的开端。但广交会是一个中小企业冲刺国际市场的舞台,这一点并无改变。
专家认为,一味追求成交额并不可取,在广交会上采购商大多批量采购,寻找的是极低的加工资源,看的是价格。“他们到摊位上先问价格”,一参展商说,我国出口的55%靠加工贸易或外资企业,处在低级的加工层次,自己掌握研发和营销这两个利润丰厚的核心环节的产品不多。
亚洲博闻主席及行政总裁孙秉德认为展会市场洗牌既是商机,也是挑战:“在未来数年,更多的大型展会将突围而出,为展商和买家提供真正的商机。”他认为,会展作为进出口贸易的桥梁,能否招揽海外观众,将成为今后会展成败与否的衡量标准,要突围,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际网络和持之以恒地投入资源。
本期话题
成交额
成交额,这个本身带有浓厚计划色彩的词语,曾经是衡量广交会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数字,它是否将渐渐淡出广交会的舞台?
在第一百届广交会开幕之前,第99届广交会已经先声夺人地公布了一个数字,是届广交会的出口成交首次突破300亿美元,比第98届增长9.5%。
对此,广东一家参展服装企业的代表不置可否。“毫无疑问,第一百届广交会也会统计成交额,而且数字会比第99届有所增长,”但该代表话锋一转,“可是在今天,成交额已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持同样观点的大多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外销不再单纯依靠广交会这一出口平台。
参加广交会,对大型企业来说,已是一个展示形象的舞台,展示本土企业实力与品牌地位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衡量广交会效果的重要标准将不再是成交额了。
声音
广州青年商会刘志光:
成交额可以成为一个参考数据,但是不能全信,我认为有些时候是夸大了,像有的企业是开会前就已经联系好了交易,在会上才来签,就为了做宣传。其实参加广交会的企业,更多的是在会后签约,通过广交会得到了彼此的信息,见面后进一步加强沟通,会后保持联系,这为日后的交易做好了准备,成交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广交会的作用。
广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杨愉朗:
客商到会量和广交会成交量这两个指标的确是重要的参考数据,但不应该成为评定广交会成败和重要性的唯一标准。广交会以往的独特性、或者叫唯一性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当时那种封闭的市场环境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对客商到会量和广交会成交量这两项指标,不要看得过重,尤其不要当做衡量成败的唯一尺度。其实,广交会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中国产品的出口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这都是不言而喻的!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研究员刘伟:
这说明广交会的重要性在悄悄发生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各地方、各企业出口权的放开,出口的市场已经不再局限于广交会。实际上,在诸如纺织、机电等外贸环境比较复杂的行业,成交量与出口量的相关性已经大大降低。这是好事情,广交会也要调整。
过于强调成交量,与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过于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有关。实际上,按照国际惯例,国际知名展会都不会公布成交额。从这方面讲,广交会更重要的是做好一个沟通的舞台,提高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朝更注重质量的方向发展。
广交会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这要看广交会能否与时俱进、及时修订过时的传统做法。但总的来看,其地位无法恢复到以前了。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李银 实习生 李越弦
图:
专业客流量是展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本报记者 许冰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