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8日电 在华人大量聚集的美国纽约市,因受到语言和环境的局限,很难找华裔寄养家庭。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纽约市儿童服务局(ACS)家长招聘暨促进永久收养主任班少隆(JaronBen-Shalon)指出,该局目前照顾的等待寄养婴幼儿和青少年中,大约有120名亚裔,其中超过半数是华裔。
班少隆说:“现在绝大多数接受亚裔孩子寄养的人,都不是亚裔。”
儿童局的政策是为儿童寻找同族裔、同文化的寄养家庭,以减少文化冲击,孩子也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
该局家庭支持移民服务主任路易斯(MarkLewis)解释说,最理想的状况是找到能通双语的寄养家庭。但儿童局也愿意为英文不流利的亚裔寄养家庭提供翻译。
儿童局曾在华文报纸刊登广告,鼓励华人登记为寄养家庭。结果吸引了一些闽籍华人和该局接触,双方通过翻译沟通。但由于寄养家庭必须和市府社工及相关局处人员密切接触,接受家访、完成受训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翻译,难度太高,最后功败垂成。
班少隆强调,家长不需要讲流利的英文,但能通晓简单的英文,对完成寄养程序帮助很大。他也指出,接收寄养儿童者可以是单身人士,也不需要很有钱或住很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有爱心、有照顾孩子的能力和意愿。
和儿童局合作提供家庭辅导的华人策划协会社区服务主任欧阳茱迪则说,要找合适的华裔寄养家庭,还是需要儿童局聘雇双语社工,方便双方沟通。因为寄养不只是语言问题,还有很多文化上的认知。
她也指出,华人社区的住宅普遍过度拥挤,不少有心接受寄养孩童的家长,原本就已经有孩子,空间有限,也增加了寄养的障碍。
根据州法,儿童局不能询问寄养家庭成员的移民身份,但必须清查寄养家庭的财务状况、住宅环境、工作条件,并要求家中每位成员打指模,通过纽约州的犯罪数据库背景清查,确认没有虐待儿童的前科。曾有无身份的夫妻愿意登记为寄养家庭,但最后在打指模的那一关打了退堂鼓。
州府每月会补贴寄养家庭数百元到千余元的育儿经费,金额视儿童年龄、健康状况而定。
有意成为寄养家庭的民众,可致电儿童局专线。要求中文翻译时,必须耐心等待与翻译人员电话联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