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树森: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副总经理
苏瑞春:大华电影院经理
从电视走进影院的纪录片,不仅需要胆量,还需要一种新的面目来吸引观众。一部专门奔着大银幕来的纪录片《圆明园》10月10日全面上映,它的胆量就来自于影片本身一种全新的面貌和市场带给它的信心。还有一个例子更能证明纪录片走进影院的市场基础,大华影院独家放映前年曾经在市场上夭折过的《布达拉宫》,观众反响出乎意料,和九月强片的竞争中,竟然成为这家老影院的票房收入上的主力。如何让纪录片能够真正进入主流,使对历史、人文的探索和关注的大制作走进影院,既有社会影响也赢得经济效益,不仅需要纪录片工作者重新审视,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尤其是现代,随着电视新闻向深度化发展,电视纪录片已经不再是荧屏的宠儿,收视率逐渐下降,栏目在各电视台被压缩,电影纪录片能否重返影院,再现昔日的辉煌,又一次成为纪录片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票房仍是纪录片最大压力
记者:我们首先面对市场看纪录片,纪录片从电视走进影院,作为创作者来说,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薛继军:争取票房是最大的压力。不同的片种诉求也不一样,赢取观众的方式、影片的卖点也不一样,电影纪录片的发展,从创作者本身来说,也面临着一个如何更加市场化的问题,树立更多地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态度,曲高和寡,自我迷恋的创作风格应该有所改变。像《圆明园》,我们从策划开始就是本着影院上映来的,我们要的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怎样把影片拍得好看,我们增加了不少新的表现手段,包括增加了一些人物的符号性演绎,纪录片的性质决定了影片的娱乐性时尚性比不上那些故事影片,可观众只是想看一些更好的片子而已。同时还要处理好纪录片的投资运作方式,改变以往纪录片拍摄通常不是用来赚钱的定式格局。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