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注中日峰会,安倍赌什么?
□本刊特约记者 严圣禾 发自日本东京
2006年4月15日,永田町一年一度的赏樱大会照例在东京市中心的新宿御苑举行。小泉纯一郎作为日本首相第五次出席大会,在致辞中,小泉引用了一句著名的和歌“待到别离时,方知这世间,花亦如花人亦人”,表明他将在今年9月按期卸任首相一职。
首次作为内阁官房长官出席赏樱大会的安倍晋三这一天也受到了在场民众的热烈追捧,为了吸引安倍能够到自己身边拍一张照片,有人甚至大声喊,“安倍首相!这边,这边。”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此时的安倍已经在当天早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参拜了靖国神社。
5个多月后的9月下旬,安倍在日本媒体的热烈追捧中完成了首相登基大典。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中断几达5年的中日首脑互访有望恢复。然而,笔者悲观地认为一向执著于参拜靖国神社的安倍并不会轻易放弃,中日关系在安倍任期内仍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斗争型政治家的模糊战略
在日本自民党上一次总裁选举的2001年4月,时任森喜朗内阁官房副长官的安倍还只是一个从政不到10年的小字辈政治家。小泉就任首相之后,安倍继续担任首相身边的官房副长官一职。当时的首相官邸还不像小泉后期那样一手遮天,不过,安倍凭着外祖父当过首相、父亲离首相之位只差半步之遥的背景,在朝鲜核危机中率性敢言、一炮走红。
2002年2月,安倍在一个大学演讲时表示日本可以拥有小型的原子弹,而在随后的座谈会中安倍还谈到要发动核攻击让朝鲜变成一片焦土。其实安倍对于发展原子弹的具体情况并不熟悉,他在国会答辩时甚至将表示原子弹爆炸威力的单位TNT读成了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简称),但安倍对于朝鲜的强硬态度还是给日本国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2年9月,小泉对平壤进行了旋风式的访问,僵持多年的日朝关系出现转机,然而后来媒体披露小泉访朝证实了朝鲜存在绑架日本人质的问题,加上朝鲜不断炫耀核技术,这一切都使得日本国民对于朝鲜的恐惧和愤怒之情迅速激化。日本对朝国民感情的恶化使得主张对朝施压的安倍受到广泛欢迎,而安倍也顺势打造自己强硬保守的形象。
2004年1月安倍出版了他与保守学者冈崎久彦的对谈集《保卫这个国家的决心》,全面阐述了他对加强日美军事同盟、修改和平宪法、参拜靖国神社以及处理日朝关系等各个问题的看法。从书名可以看出,安倍努力要日本国民认识到国家的安全正受到威胁,而他则有决心保卫日本。今年7月,安倍出版了他的新作《致美丽的国家》,书中将政治家分为“斗争型”和“回避斗争型”两大类,表示他自己一直希望做一个勇于斗争型的政治家。9月19日,也就是自民党总裁选举的前一天,日本宣布对朝金融制裁,以此为安倍加油。
然而,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安倍近半年来的表现与其自我标榜的斗争型政治家的形象似乎并不相符。一直明确主张首相应该参拜的安倍,在自己即将当选首相时却不再那么振振有词,面对记者不厌其烦的提问,只是表示自己不会明确说明当选首相之后是否打算参拜。甚至对于自己在4月15日已经参拜过的事实,安倍也不愿予以证实。不少评论人士都不禁质疑,这样躲躲闪闪怎能算是斗争型政治家呢;不过也有日本媒体认为这种模糊战略是一种政治智慧。试想一下,如果安倍明确表示要继续参拜,则不仅会引起日本国内反参拜人士的不满,还将使安倍在上任之前就完全丧失与中韩两国改善关系的可能性。如果安倍明言不参拜,则既不符合其一贯的内心想法,更是要得罪他的那些偏保守的支持者。
改善亚洲外交源自迫不得已
安倍及其智囊采取的策略是,先在今年4月15日秘密参拜,然后再寻找适当时机将这一消息透露出去,在今后是否要参拜或今年是否已参拜过等问题上均保持暧昧态度。这时,对于要求参拜的支持者安倍已有所交待,对于中韩两国则可以用今年不再参拜来换取首脑会谈的恢复。眼里只有日美同盟的安倍,现在之所以想与中韩两国的首脑举行会谈,表面上是出于改善日本亚洲外交的需要,骨子里还是内政思维,说白了就是拼选举的需要。
别以为这次安倍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获得了66%的支持,就代表他在党内的地位已稳如磐石。不少自民党政客投票给安倍,是认为他能够带领自民党在选举中战胜民主党,从而保住自己的议员身份。另一些自民党议员尽管并不赞同安倍的执政理念,但由于担心受到安倍新总裁的排挤,也只得违心地表示支持。安倍要想完全确立自己在自民党内的威信,面临着一大一小两个考验:首先是将在10月22日举行的众议院补选,两个席位都是因为自民党议员的死亡而空出的,能否确保这两个席位仍由自民党人获得,是考验安倍新总裁的第一关。其次是将在明年7月举行的参议院改选,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已是磨刀霍霍,声称要通过这场选举将以自民党为主的执政党在参议院中所占的席位逼到半数以下。若果真如此,上任不到一年的安倍将不得不引咎辞职。由于明年面临改选的自民党参议员都是在2001年7月趁着小泉上台之初刮起人气旋风而当选的,因此他们继续当选的形势并不十分乐观。
安倍要想在今后这一大一小两场选举中获胜,必须尽快拿出自己的政绩,而小泉执政5年多在内政和经济方面取得的进展是安倍短期内难以超越的。至于对美外交,且不说安倍很难像小泉那样与布什总统脾气相投、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日本也不再有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那样向美国表示效忠的机会。对安倍来说,最好的突破口就是抓住小泉最大的弱点,在改善对华关系这一点上做文章。借此,也可以满足日本经济界的要求,树立个人威信。因此,安倍不仅在参拜问题上采取了上述模糊战略,还放出风声称正在与中方协商有关11月在河内APEC会议期间举行首脑会晤的事宜。更有日本媒体披露,安倍有意在就任首相之后将中国作为第一个访问的国家,希望能在10月就到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举行首脑会谈。不过,小泽一郎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已先行一步,7月3日他就率领民主党领导层抵达北京并于次日与胡锦涛主席进行了会谈,这也是小泽就任民主党代表之后的首次出访。
令人担心的历史观和对华观
安倍不再明确声称要参拜靖国神社并对尽早恢复中日首脑会谈态度积极,这的确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但简单回顾一下安倍此前在各种场合流露的历史观和对华观,很难相信安倍会彻底放弃参拜靖国神社或真心希望发展中日友好关系。
作为日本最年轻的以及首位在战后出生的首相,安倍希望与60年前日本发动的那场战争作一个诀别,他甚至不愿意承认那是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对于东京审判的结果他更是不愿接受。至于日本首相村山富市于1995年发表的“对殖民地统治和侵略所带来的损害和痛苦进行反省和道歉”谈话,安倍也只是勉强地表示愿意继承谈话精神,另一方面则反复强调历史问题应该交给历史学家去评价。在一次辩论中,安倍还以没有文件记录为由,对中方在1972年复交谈判时将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日本普通国民进行区分的历史认识提出质疑,称这只是中方单方面的说法,日本多数国民并不接受。
针对中日关系,安倍曾提出过著名的“政经分离论”,主张中日政治关系的恶化不应该影响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按照这样的理论,中日关系在小泉执政时期出现的“政冷经热”的状况也就具备了合理性。在日本的亚洲外交战略方面,安倍主张加强与印度等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加强合作,提议将印度纳入日本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行的有关中国问题的战略对话的框架。安倍主张强化日美同盟或是携手印度或多或少都有遏制中国的考虑。
与经常引用《论语》等中国经典的小泉不同,安倍在演说中更喜欢使用来自英美的外来语,这似乎暗示安倍已经不再像以往的政治家那样通读孔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安倍过于看重所谓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并将其简单地与一个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挂钩的做法,也使得他对中国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感。此外,安倍在他的“新国家观”中提出了三个堪称宏伟的目标:通过修宪和修改教育基本法使日本走出“战后体制”;通过“入常”逐步完善“强大的、可信赖的”日本形象;使日本首相一职朝着类似美国总统的角色转换……也有可能成为阻碍他与北京改善关系的因素。
尽管笔者认为中国不可对安倍新首相抱太大期望,但也没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对他紧闭大门。作为一名强硬保守、曾经对华不友好的政治家,安倍在当选首相后愿意主动与中国进行接触,说明中日关系在日本外交中的重要性已不可忽视,这也有利于维持中日关系的稳定。在安倍执政的时代,北京可能很难将中日关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但要努力避免两国政治关系继续下滑、国民感情更加恶化。如何巧妙地与安倍打交道,将成为考验北京外交能力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