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去年报道过的新昌下山村安置房建完,村民搬得顺气通气
通讯员 杨玉墀 本报驻绍兴记者 张明星
核心提示
没长脚的村庄也会整体移动。去年1月28日,本报率先整版报道新昌县回山镇一个600年古村庄的地质灾害故事。 因奇特的地质环境,17年前一场大暴雨后,该村“走”了5米多。如此频繁的“走动”,使得200多间房屋大多倒塌、墙体倾斜开裂。
为保障数百位村民的安全,6年前,镇里启动整体搬迁该村计划。本报报道刊登后,该镇加大了搬迁力度。到昨天为止,全村所有安置房已建完,其中一期第一批安置房75户顺利搬入新家,二期也搬迁在即。至此,这个村名为“下山村”的村庄,彻底“下山”了。
“世外桃源”一朝被打破
国庆期间,新昌县回山镇政府边的下山新村办公大院内,正在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下山新村纪念碑落成典礼。有谁能想到,这个新的下山村,原先坐落在海拔千米的半山腰。
原先的下山村,是石门水库边一个风光秀丽、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该村包括大村、塘里和里山三个自然村,共有205户人家共计528人。数百年来,村民们在此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桃花源般的田园生活。
但17年前的一场台风,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打破了小山村的平静。由于受地质灾害影响,该村从此向山脚“走动”,17年来,整个村居然“走”出5米多。10多年来,下山村累计倒塌房屋70余间,数百间房不同程度受损,所幸防范及时,没有出现人员重大损伤事件。下山村成为新昌地质灾害重点监控村。
村庄整体搬迁到镇内“黄金地段”
2002年初,回山镇党委、政府决定,对下山村实施整体搬迁。一场涉及下山村500多村民的大型救援计划开始实施,核心内容是将村民从险情不断的地域整体搬迁到安全区域。同年4月,县政府颁布《新昌县地质灾害移民避险安置实施意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一下子要离开这块世代生活的土地,村民们心里像打翻五味瓶。故土难离,但势在必移。为让村民走得通气、顺气,回山镇在集镇内给村民划出一片最好的宅基地,帮他们办好建房用地手续。
由镇政府编制的《回山镇下山村地质灾害移民安置实施办法》获得县政府批准后,安置工作开始实施。2003年,镇政府向回山村征用50多亩土地,为村民在镇政府边上的黄狮湾地块平整出一大片宅基地,用于建安置房,聘绍兴市专家精心规划。
该镇村建办工作人员说,黄狮湾是回山镇的“黄金地段”,本打算用来建商场,但因下山村情况较紧急,镇里充分考虑到村民利益,所以都批给了村民。
村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新生活
2004年3月,下山新村第一期75户村民的91间安置房开始动工。去年下半年,村民们开始陆续迁入新居。今年60岁的戴明三,就是最早搬进下山新村的村民之一。
国庆期间,记者来到戴家,只见他正在切肉洗菜,准备款待从杭州回家探亲的子女们。戴明三告诉记者,这幢三层半的新房有176平方米,共花11万元钱,其中5万元搞装修。在下山旧村,即使有钱,也不能搞建设。老屋因地基下滑,墙已多次翻建,仍随时有倒塌危险。2002年在屋旁建了间小房,一年后水泥地开裂,现房子里斜外翘,门也不能锁。
下山村村委主任杨雪千,也是首批入住村民之一。记者在他家看到,两间新房装潢考究,红木桌椅、真皮沙发、背投式彩电等家具一应俱全,现代化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城里人家。
在下山村党支书戴小川陪同下,记者看到,第一期工程的90多间房子均已粉刷一新,大多数人家都已从老村搬进新居。一栋栋崭新的洋房整齐地排列着,金色的琉璃瓦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占地800多平方米的下山新村办公大院所在地原是口水塘,记者走进院内,发现这里还有食堂、公共厕所等设施。
戴小川指着东边工地介绍,第二期工程共有130户168间房子,从去年10月开始动工,现已有70%房子浇了地梁,有10多栋房子正在修建中。他说,去年以来,村里多方筹资50多万元,硬化新村10米宽主街道,新建排污设施和自来水工程。下半年,村里打算采取集资加补贴方式,硬化各家各户门前道路。明年,还要争取硬化村中道路,完善二期工程配套设施。“村民们搬迁后的日子更阳光。”(091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