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伏羲庙内祭拜献花
6岁台湾女孩郑璧薰(右)背诵《易经·系辞》
王立平在晚会上弹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弘扬中华文化,要靠两岸携手
会场肃穆。台湾新党前召集人谢启大女士身着红色唐装,牵着6岁的台湾小女孩郑璧薰走上讲台。小璧薰头扎小辫,戴着眼镜,身着大红格格装,落落大方地背诵起了《易经·系辞》,字字清楚,会场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我还能背好多段诗经、孟子,还有孙子兵法呢,我喜欢这些。”小璧薰不无骄傲地说。
“现在,我们有许多人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共同创造中国文化的强大软体。”谢启大指着小璧薰说,“我们正通过鼓励年轻人背诵中国古文、学习传统音乐等方式,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她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以中国的文化再造文化中国。”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军主张开展广泛的传统文化建设。他说,“中国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最根本的特质在于我们具有中国式的思维、价值观,这一点存在于中国人的血脉中,难以割舍,也是维系中国人情感的纽带。”
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邱荣裕也举例印证说,台湾民间生活习俗,不仅充满着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深受伏羲文化影响,如目前台湾民间普遍使用的八卦图记,只是由于沿袭已久而不自觉。
然而,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面对中华文化经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现状,两岸学者们呼吁,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挑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表示,“中华文化的振兴只靠大陆不行,光靠台湾也不行,需要海峡两岸的学人携起手来,共同抢救、保存、研究和弘扬。”
红烛闪闪,心中永存统一热望
今年的中秋节是个阴天,在天水看不见月亮,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人们欢度中秋的兴致。在挂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联的大厅里,学者们举办了一场小型晚会,桌上点起了盏盏红烛,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也照在每个人的心上。
悠扬的钢琴声响起来,音乐家、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演奏并演唱了自己的名作《大海啊,故乡》,一声声深情的呼唤,勾起了台湾学者们的阵阵乡愁。
秦腔铿锵有力,80多岁的天水老艺术家米新洪当众唱了一曲“五台会兄”,悲壮苍凉,给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暨研究所教授林安梧留下了深刻印象。“听着韵味十足的秦腔,我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纽带是什么也割舍不断的。”已来过大陆40多次的林安梧说。
他随后走上台,朗诵自己的诗作:“弘关乾坤我中华,扬波天地小尘沙。中道为体和为用,华雨弥缝共一家。文传千古自羲皇,化裁万里成大邦。促酒频催马上醉,进向大同且相觥。两端一致易太玄,岸上啼声是子鹃。交颈知己称莫逆,流向东海更无边。”这首诗的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正好是“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交流。”构思精巧,表达了林安梧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愿望。
麻编鞋寄语:今后常回来看看
10月8日上午,两岸学者们来到伏羲庙祭拜,佩带八卦铜牌,向人文始祖伏羲鞠躬献花。电影理论家王士弘阔别大陆58年后,近年来虽然多次回来看看,但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祭拜活动,令他激动不已。“这令我更加思念家乡,也更为祖国的发展而骄傲!”王士弘说。
中装是本次大会最流行的服装,许多学者穿着中式大褂,谈论传统文化,其乐融融。茶歇时,大厅的一角摆出了功夫茶,身着传统服装的姑娘们娴熟地用茶托献上一道道茶汤,令学者们既意外又惊喜。午餐时,打开中式对开的菜单,包括凉菜在内的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典雅的名字,如大漠风情、月夜听涛、冰清玉洁、黄莺翠柳等,猜测每一道菜的名字也成了饭桌上有趣的节目。
作为伏羲故里,天水的文化底蕴,也令两岸学者们赞叹不已。从闻名的麦积山石窟、李广墓、南郭寺,到有西北第一民居之称的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南宅子,每到一处,学者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临别时,天水人别出心裁地送了两岸学者每人两双麻编鞋,盒上写着“海峡窄窄非天堑,祝君越走路越宽。”王士弘说,我们太喜欢这样富有特色的礼物了,也能从中感受到当地人民的心意,今后一定会常回来看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