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花季雨季》中走来的女孩郁秀,现在又写出了一本关注成长的小说《不会游泳的鱼》。在这两本书之间,郁秀写了《美国旅店》、《太阳鸟》。和以前相同的是,郁秀似乎永远在关注“文化置换”的命题,像《花季雨季》中沿海与内地的差别;像《美国旅店》、《不会游泳的鱼》里中美文化的差异。
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大部分小说只掌握定型的主人公,而忽略成长中的主人公,因为它们在小说故事中是一个变数。让人们欣喜的是,郁秀写了一群在美国文化下成长的华人少年的成长故事,她写了他们让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成长故事,她写的是变数,而且把它们写得好看、动人。
近日,记者就新作《不会游泳的鱼》采访了正在深圳的郁秀,她畅谈了当年让她一夜成名的《花季雨季》,以及这次创作《不会游泳的鱼》的前前后后,还有她这些年在美国留学的观察与心得。
《花季雨季》让我的青春添上不一样的一笔
问:当年写《花季雨季》的时候,是怎样的创作心态?
郁秀:写《花季雨季》的时候,我还是一个16岁的孩子,还没有意识到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大量的沉重思考的工作。现在才知道写作并不好玩儿。我走上写作这条路有太多的机遇和巧合,可我似乎从一开始就具备小说家的基本素质,有时又觉得这些素质是我后来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重要的是我写了,现在还在写,而且准备写下去。其实我对写作以外的许多事情是没有看法的,甚至没有太大的兴趣。我是想走职业作家道路的,可是能不能走下去我自己也不知道。
问:《花季雨季》后来获了很多奖,你怎么看?它改变了你的生活境遇了吗?
郁秀:《花季雨季》其实就是比同龄人写得长了点,早了点,如果换到今天出版,可能没有什么人看了。在那个青春读物匮乏的年代,它才有了数以百万计的市场。
在国外,有人把我当成一个富有的人,就是因为我有一本小说曾经非常畅销。这就是在中国和在美国作畅销书作家的区别。我们中国一本畅销书可以一夜成名,不可能一夜变富。中国一本畅销书,作者能赚个100万人民币,已经算是收入很好了。而美国畅销书作家的收入是以数千万美元计。《花季雨季》的版税非常低,它对我的生活有改变,但改变不是那么大。但是《花季雨季》记叙的年代却依然让我怀念,它让我的青春添上不一样的一笔。
问:《花季雨季》从遭受拒绝到大规模的推广,你好像都是一个局外人?
郁秀:是的,我很局外。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国外读书,另一个方面,他们推广他们的,他们不认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一直也很奇怪这件事情。比如有人注册“花季雨季”商标,也没问问我可以吗?
现在中国的少年们对写作这么热衷,这让我很吃惊
问:你是青春文学的“始作俑者”,当年的写作心态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现在近乎泛滥的“青春文学”?
郁秀:这个基本上是每个记者必问的问题。这批少年作家至少让中国社会对文学出现了一股集体热情。在美国,文学是很边缘的行为,而现在中国的少年们对写作这么热衷,这让我很吃惊。同时他们对文学没有以前的那种虔诚。我曾经和一个中学生聊起过作家这个职业,她说:哦,作家,我们班就出了好几个。如果哪一天我什么也做不了,我也写书去。
问:你的写作风格是比较健康向上的,是不是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
郁秀:我想现在任何一种写作手法、写作风格都有可能出现佳作。写作其实是很专业的,甚至有很强的技巧性可言。我不认为小说应该为作者说话。我甚至认为许多时候小说与作者本身的真实生活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灰色的小说的作者,他的真实思想也不一定是灰色的;阳光小说的作者,他的处境也很可能是灰色一片的。
我是一个中国生、中国长的中国土娃娃
问:《花季雨季》后的作品,反响如何?
郁秀:我写了《太阳鸟》,但其中犯了许多常识性的错误。故事太老,笑话太旧,模仿太重。《美国旅店》和《不会游泳的鱼》是我比较满意的。反复修改了几次。我觉得新作不会再产生像当年《花季雨季》那样大的影响力。
问:新书《不会游泳的鱼》还是留学生题材的,你在美国留学,哪些见闻对你影响较深?能详细谈谈吗?
郁秀:我是1995年出国留学的。现在社会上都在说1995年是留学生从“海龟”变“海带”的分水岭,意思是1995年前出国的都是精英,1995年后就出现鱼目混珠的情景。我想这个鱼龙混杂的现象就是从我这条鱼开始的,我就是一粒“大鱼目”。确实这样,当时我在国内,被国内的教育体制转得昏头昏脑,到美国读书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当年我到美国的时候认识很多很优秀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都是拿全额奖学金出国的,25岁就拿到名牌大学博士学位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很会读书,真的很争气。不过他们也很羡慕我,因为1995年后才开始出现像我们这样真正意义上自费留学的年轻孩子,不再需要靠洗盘子换学费。他们说看到我们,才感觉到“中国真正富了起来”。
我在中国接受教育的过程不是那么快乐。比如我读书的年代经常会贴龙虎榜,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全部公布出来。我很不喜欢这样,因为我每次都需要在后面才能找到自己的名字。
在美国读书情况正好相反。记得有一次发成绩单,老师叫一个名字,发一个学生的成绩单,避免别的同学看到你的成绩单。我和后面来领成绩单的同学走到了一块儿,老师在发我的成绩单的时候就刻意将成绩单合了起来,不让别的同学看到。当时我就感慨:“这,就是人权啊!”
我很喜欢和珍惜在美国的学习机会。如果总结在美国四年大学学到了什么,我会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就像我上小学时候第一次从古代诗读到现代诗,我想,哦,诗还可以这么写。美国的教育给我的体会是:哦,原来问题还可以这么来思考。
我在美国学的是金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如果我的理科不是那么无可救药的话,我会选择理科。因为理科、科技、科研那些东西我很尊重,我也很佩服科学家。当然这种尊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遥远的无知。我感觉能把飞船送上天的人的脑子太神奇了。我连看都看不明白,人家已经做成了。从另一个角度说,你做文科的,只能做最好的;而理科,可以做二流三流的,而且可以生活得快乐。
问: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现在你身上各占多少比重?
郁秀: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了解西方社会和西方人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百分之七八十,外国文化百分之二三十。
我的基础教育是在中国完成的,也就是说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中国形成的,美国的留学和十多年的生活对我有很多的冲撞和改变,但是根上的东西很难动摇。但如果我是五六岁到美国那就不好说了,那可能就从根上改变了。我写了一些第二代移民的故事,比如《美国旅店》的主人公宋歌,她许多时候都在寻找自我定位:“我是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美国人?”所以也有记者问我,以为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挺好笑。我,一个中国生、中国长的中国土娃娃,如果也这样不断地自问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那是非常做作的,也是可悲的。
我曾经参加过一些中国海外学子的联谊会,他们的会长说,像我们这样不是西方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小团体。我觉得太好笑了,怎么留了几年学就不是中国人了呢?我太知道美国人是怎么看的了。我认识一个中美混血儿,她告诉我她在美国白人眼中也还是一个中国人,更何况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我记得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对他的父亲说,我是美国人。他父亲拉着他去大街上,指着男孩问第一个路过的美国人,你说他是哪里人?美国人说他是越南人。又问第二个路过的美国人,这个美国人说,他是中国人。第三个路过的美国人说他是日本人,总之没有一个人说他是美国人。
我把自己当作绣花女工或者电脑操作员
问:现在你是专职作家么?每天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有哪些喜好和习惯?你喜欢看哪些作家的作品?
郁秀:我写作是因为我很喜欢,我觉得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幸福。有时候我把写作的工作看得非常的智慧,可更多的时候,我把自己当作绣花女工或者电脑操作员。现在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写作则是偶尔为之。读了太多的名著后反而不敢写了,觉得差别太大了。我常常在读过名家的东西之后再看自己的作品,像看待别人的文章一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我都恨不得把自己的东西给毁了,会有恼羞成怒的感觉。
问: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么?现在家里人怎么看待你的写作?父母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郁秀:我每年都会回国看父母,他们非常支持我的写作,即便是在我写不下去的时候。所以我常常觉得没有我的父母,我可能不会走得这么远。
问:大学和留学学到的知识在你现在的生活、工作中有没有得到运用?
郁秀:我接受公共教育的能力很低,我的知识都是自己私下从阅读中获得的。
问:未来有什么计划?
郁秀:我现在正在写的小说是关于一个中国少年魂断美国的故事,叫《小留学生之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