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一升一降:权威人士详解缘由
新华网专稿:9月26日,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48位下滑至今年的第54位。 而就在几个月前,著名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中国的排名却显著上升,从去年的第31位跃居第19位。
两份均号称极其“权威”的报告,却得出两种极其不同的结论,难免让人困惑。记者带着这种困惑分别采访了这两家机构的权威人士。
竞争力研究机构有“竞争”
通过采访,记者感觉两家机构基本上是各说各话,言辞中难免流露出贬人抬己之意。也难怪,两家机构都设在瑞士,又都是世界上鼎鼎大名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它们彼此之间自然也存在着竞争。不过,稍加分析便会发现,尽管两家机构对中国的竞争力排名有不同看法,但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却有不少共识:对中国经济连年来的迅速增长,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两家机构都充分肯定;同时也都指出了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两家机构在大的方面有共识,但由于竞争力研究是一项极复杂的工作,研究方法的差异、采用竞争力指数的不同、不同的侧重点等仍会导致排名的不同,甚至迥异。而且,竞争力排名考虑的是综合因素,除考虑经济增长之外,还要考虑诸如经济结构、人员素质、政府和企业效率、环境、教育之类的数百个细微因素,对不同因素的不同重视程度,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评分结果。
各说各的理自夸自家“瓜”
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竞争力项目主任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在回答记者为何两家机构公布的中国竞争力排名截然不同这一问题时说:“我们所用的指数比他们(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好,而且我们覆盖125个经济体,他们只有61个。”紧接着,他就一口气谈了中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银行业问题、投资领域问题、机构环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新技术普及问题、教育问题,甚至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虽然中国GDP增长迅速,但人均水平还很低。
从他的口气似乎可以听出,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报告认为中国竞争力继续下滑是有充足根据的,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排名显然不够准确。而记者在问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专家同样的问题时,对方却有不同的说法。该学院世界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珊娜·罗丝利特-麦考利女士在谈到中国竞争力排名时说,中国的经济表现得分极高,在6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三,与去年持平。中国的政府效率也比去年有所提高,从21位升至17位,企业效率则从50位升至30位,升幅非常显著。
另外,中国的基础设施排名也从42位升至37位。可以说,中国的四大项指标都在上升,所以竞争力总排名也大幅度上升。可见,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对中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非常看重的,显然认为中国的进步重于尚存的问题,所以给中国的竞争力打分也很高。
各有指标体系与权重系数
不过,两家机构都承认,中国的竞争力排名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克拉罗斯说,其实中国的总竞争力得分与去年差不多,而排名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力在提高,一些经济体的排名跑到了中国的前面。麦考利女士也说,中国的竞争力排名是动态的,而且总是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而言的,即使中国在各方面做得不错,排名也有可能下滑,因其他经济体可能做得更好。
克拉罗斯说,世界经济论坛今年采用了一个全新且更加全面的国家竞争力评估工具:全球竞争力指数。这一新指数比往年所采用的增长竞争力指数有显著改进。全球竞争力指数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威尔·萨拉-伊-马丁教授专门为世界经济论坛开发,代表了世界经济论坛与他历时两年的协作成果并包括了广大用户的反馈,扩展并深化了先前指数所依据的基础概念和观念。
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由9大项指标组成,包括公共和私营机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卫生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市场效率、技术条件、企业成熟度、创新。每一大项指标下面又分成若干小项,共89个小项,小项下面又有更细的评估标准。另外,根据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论坛在研究过程中对这些指标给予了不同的侧重。
麦考利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较为详细地谈了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竞争力研究方法以及与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方法的区别。她说,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主要依据的是4个大指标,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业效率和基础设施,每个大指标下面分成5个小项,共20个小项。她说,20个小项下面又包括共300多个更细的指标和标准,比世界经济论坛的要多。
据麦考利女士说,两家机构对不同指标的评分依据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相关政府及国际组织公布的硬数据,另一部分则是对全球企业主管进行的意见调查数据。不过,双方对这两部分数据的倚重是不同的,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报告主要依据的是硬数据(占2/3),意见调查数据仅占1/3;相比之,世界经济论坛则主要依据意见调查数据(占2/3以上),其硬数据比例占不到1/3。
她暗示,意见调查难免带有主观性,过多依靠调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报告准确度。世界经济论坛报告2006年覆盖125个经济体,而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只覆盖61个经济体。对此,麦考利女士认为,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报告覆盖的经济体之所以较少,是因为该报告主要依靠硬数据,而许多国家和经济体的硬数据是无法得到的。相比之下,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之所以可以覆盖更多经济体,是因为它主要依靠意见调查。
排名只宜参考不可迷信
作为两家不同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双方各自坚持自己报告的权威和准确无可厚非。那么作为经济体,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双方的报告和排名?
世界经济论坛首席运营官、执行董事安德雷·施耐德的一席话值得思考。他对记者说,其实,作为经济体而言,过分关注排名本身并不可取,重要的是通过对报告的阅读,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的比较,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绩与问题,争取不断取得新进步。
针对中国,施耐德说,中国的发展记录与竞争力排名要分开看待,近年来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之迅速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从发展角度而言,中国是极其优秀的。他认为竞争力排名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努力解决目前问题,力争把发展势头持续下去。(记者刘国远)(责任编辑:郑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