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
本章采写/张 伟、王红茹、许 浩、杨兆清、杨天波、包 锐、汪文学、张娟娟、夏一仁、唐 诗、董显苹
军史顾问/中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阎景堂
70年,弹指一挥间。
长征,这个不朽的名字,镌刻在中国十多个省份的版图中,构成了独特的长征区域。 然而它的意义早已超出这些,它诞生了一个永生的时代精神。
正是长征精神,让这个曾经极为贫瘠的区域,焕发新的生机。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号角吹遍,长征区域的近百个县、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形成了特有的城市特色、发展潜力。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长征十大特色城市”与“长征十大潜力城市”,以此象征和表现长征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开启该区域经济腾飞的新长征而喝彩!
被人誉为成熟的小城。作为资源型城市,白银未雨绸缪,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现的新问题面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白银:高科技聚集闪“金光”
白银市是一块宝地,因盛产白银而著称。据文字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距城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白银市不仅生产白银,其他矿产资源也很富集,非金属储量犹为可观。现已探明和正在勘探的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金、银、锑、钨、锡、钼等10多种。
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白银境内有色金属、煤炭、水电资源陆续得到开发,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等企业的建设奠定了白银工矿基地型城市的基础,形成了白银工业特色。
然而,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没有使白银市止步不前。作为资源型城市,白银未雨绸缪,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现的新问题面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十一五”期间,白银将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培育以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
现在,白银形成了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白银市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0亿元,占全市GDP的15%,成为全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成本集聚“洼地”,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技术密集区和技术辐射中心。
白银: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白银市会宁县。10月22日,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一部会师于将台堡,至此,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白银:经济史记
“抗日战争期间,甘肃成为战略大后方,国民政府为扩充谋求矿业发展,但终因国力薄弱,经济萧条,交通不便和科技落后等原因无法经营,陆续停办。”
——《白银市志》
这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处女地,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基础以及旅游资源,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甘孜:情歌故乡的明天
康定情歌、香格里拉、浴佛、晒佛、转山会……一提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甘孜州,首先映入脑海的恐怕是前面的一连串名词。这个四川省西部的藏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基础以及旅游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处女地,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70年过去了,红军精神仍在甘孜州传唱。2005年5月28日,为庆祝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70周年,甘孜州举行了万人大合唱。
这是对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的纪念。夺取泸定桥,成功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借大渡河天险地势围困红军的图谋。186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石达开在到达此处后,因未及时夺取泸定桥渡河而致四面受困,最终全军覆没。蒋介石断言红军在此插翅难飞。
泸定桥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当年22名红军战士,手握钢枪和寒冷的铁索,身边是敌人的枪林弹雨,脚下是呜咽怒吼的大渡河,率先冲过泸定桥。经此一役,红军突破飞渡天险,北上抗日成为可能。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大渡桥横铁索寒”。
甘孜,在藏语中是“洁白美丽”的意思。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个相传已久的故事。在清朝康熙元年,五世达赖派人在霍尔地地区建成十三座寺庙,第一座被命名为甘孜寺,建立在白色石头的地基上面。
今天的甘孜州,已经确立了生态能源、优势矿产、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并开始了在人才工程、经营城市、民营经济三个领域的大转变。
根据甘孜州政府制定的“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全州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提高到40%左右。随着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国家对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也在逐步加大,这为甘孜州乃至四川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甘孜: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孜地区。同年7月1日,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此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奉命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在甘孜红军曾建立了甘孜县的博巴政府和白利、绒巴岔、孔萨区的博巴政府,以及贡萨、林冲、着洛乡的博巴政府。现在甘孜县城内留有博巴政府等遗址。
甘孜:经济史记
“ 据民国24年(1935)对甘孜康定城各行业调查统计,有坐商250户,从业人员1000人,资金397.41万元(旧币)。解放前夕,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税赋繁重,市场萧条。”
——《甘孜州志?经济综述篇》
红土圣地孕育了四大旅游品牌:“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东江源头”;这个曾经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江西省幅员最大的城市尝到了品牌带来的契机。
赣州:旅游、工业,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革命老区,赣州最大的特色是红色。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还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
近年来,赣州市全面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快红色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和建设步伐。同时,以红色为龙头,整合绿色、古色资源,组织适销对路的红色旅游产品线路,并主动与井冈山、长汀联合协作,发挥整体效应,努力把红色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
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赣州已经形成“三区一带”为代表的系列旅游景区、点,推出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东江源头”等四大旅游品牌。
为实现“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呼应泛珠三角的战略实施,2004年3月,赣州市提出了“建设‘赣州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把“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全市商品、要素和物流交易较为活跃的区域,成为全市经济引力较强的对接“洼地”与经济张力较强的辐射“高地”。
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形成后,赣州将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赣州中心城区将修建外环一级公路快速通道,主城区出口均建成一级公路。
2005年初,赣州市又作出了培植壮大钨、稀土、氟盐化工、脐橙产业集群的重大决策,并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首要任务。
一年多来,赣州市统一部署,对钨、稀土和萤石矿山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通过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建设有色产业基地和氟化工产业基地,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并且强化招商以增强产业后劲。
目前,全市四大产业集群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已达10余家,初步形成了从采矿、冶炼、加工到应用产品的产品链,产品的附加值成几何级数增长。
赣州: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形势严峻。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这时,中共中央博古等领导人,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
赣州:经济史记
“ 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大批厂商内迁,工商业有所发展。抗战胜利后,外地厂商回迁,经济萎缩,市场萧条。”
——《赣州市志》
一个曾被国家列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点地区;如今,一个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中心,以泾源县为重点,南连西安,西通兰州,北接银川的文化、旅游带正在形成。
固原:光辉下的资源城市
1936年,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途中,毛泽东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在西吉将台堡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中国革命史上,位于固原市的六盘山, 因此留下了这光辉的一页。
由于历史等原因,建国以来,固原地区还比较贫困,曾被国家列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点地区,不过,现在这一切正在成为历史,固原的经济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固原市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东部的六盘山区,国土资源大部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其中,土豆、油料、小杂粮、畜产品在全国均占据优势地位。
2002年,固原市委、市政府为了发展农业产业,确定了草畜、马铃薯加工、旅游和劳务输出四大支柱产业。
除了发展农业,固原还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开发旅游资源。
由于固原南部的泾源县和隆德县境内有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自然资源荟萃了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生态旅游之精华,内容全、品位高,所以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目前,固原市利用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资源,辉煌的革命史迹,纯朴的回乡风情等多元化的旅游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旅游品牌,即“高原绿岛”、“红色之旅”、“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已成为西北地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原: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同志随军翻越位于固原境内的六盘山。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虽不太高,海拔只有2928米,但却巍峨无比。毛泽东于戎程中吟哦成诵,构思创作出了饮誉中外的《清平乐·六盘山》。
固原:经济史记
“ 民国35年(1946)6月以后,国民党发动内战,苛捐杂税繁多,加之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多数商户歇业或流落他乡,市场日见萧条。”
——《固原市志?经济志》
70年前,贵阳是红军唯一进逼城下却没有攻打的城市。今天,她用富于魅力的西部潜力,描绘着一幅“环境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的战略画卷。
贵阳:“环境立市”谱新篇
在长征两万五千里征途中,有这么一个城市,只要一提起它,人们会立刻想到围城逼慌蒋介石、黄果树瀑布、甲秀楼、老干妈辣酱…… 这就是贵阳。
70年前,贵阳是红军唯一进逼城下却没有攻打的城市。今天,贵阳已经成为一个富于魅力的西部潜力城市。
长期以来,贵阳给人们的印象是经济落后,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不过,这一切正在改变。
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结构调整为贵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贵阳“环境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的战略收到了初期效果。
贵阳是“大宝库”,蕴藏着52种矿产资源。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38种,其中磷矿保有储量达25.48亿吨,富矿总量占全国的53%,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铝土矿保有储量4.2亿吨,居全国第二位。
虽然贵阳第二产业中的制药、新材料和电子行业规模还比较小,但他们却代表着贵阳可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机会。而第三产业中的零售、房地产、旅游则将是贵阳未来经济的驱动力。
对此,贵阳市政府提出,“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形成“五大工业产业集群”、“两大区域服务经济网络体系”和一批百亿元企业或企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企业及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环境立市”已成为贵阳的城市发展战略,着眼于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新型模型。
2004年9月,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领域的法规——《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正式颁布。
现在,贵阳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确立为全国首家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成为我国首个在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方面“敢于吃螃蟹”的城市。
如今,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现有林地面积27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1.7%。此外,市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宽1至7公里,长逾70公里的环城林带,为贵阳市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目前,投资1.1亿元人民币,总长223公里,面积43万亩的新环城林带正在建设中,2010年前,人均环城林带面积将达到207平方米。
贵阳:红军长征首次过贵阳是1935年1月1日,由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由翁安进入贵阳市开阳县境内,经彻夜激战,突破洛旺河防线,于1月2日抵达乌江南岸。1935年4月上旬和1936年1月下旬,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为调动敌人曾先后威逼贵阳。
贵阳:经济史记
“民国时期,贵州军阀为了拥兵割据,曾对全省开展过几年‘新建设’的经济开发,为贵阳成为全省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昆明市志》
昆明像是在城市中“疯狂的石头”。她的潜力在于其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发展基础。新昆明的提出、全市GDP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印证了这个城市的“疯狂”。
昆明:城市中“疯狂的石头”
在最新发布的《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昆明位列第38名。这并不是西部城市中最好的成绩,但昆明后续发展的潜力让人印象深刻。
昆明的潜力在于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2005年,昆明全市生产总值突破了千亿元人民币大关,在三年内增加了327亿元。
这是三年前提出新昆明建设及产业强市后,昆明市取得的经济建设成绩,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当时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昆明加入了泛珠江三角地区。
加入泛珠三角地区给昆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与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相比,昆明的主要差距在于解放思想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昆明正在进行的滇池建设、旅游资源整合、产业片区聚集,对珠三角的其他成员来说,均是极好的机遇。
另外,以昆明为中心的“10+1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其他西部城市所没有的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大通道的建设,昆明将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前沿城市。
对于“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昆明市制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昆明市发改委预计,经过“十一五”发展,到2010年昆明市的支柱产业将变为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建筑业、烟草加工业等七个。
事实上,昆明优势产业的带头效应正逐步形成。以昆明市最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来说,通过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昆明旅游业正从单一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2005年,昆明共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8亿元人民币。
在据昆明市发改委的预测,经过“十一五”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将与农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造业一同发展成为昆明市的优势产业。
昆明:1935年4月29日,中央红军进占寻甸、嵩明,一部进至杨林,威逼昆明,1936年4月,红军二、六军团攻占昆明。西北的富民城,并作佯攻昆明状,待敌调兵遣将保卫昆明时,红二、六军团突然西进,横扫滇西。
昆明:经济史记
“昆明成为抗日大后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学校、工厂、银行、商号和难民辗转搬迁昆明。滇缅公路和中印“驼峰航线”使昆明成为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主要通道。”
——《昆明市志·商业》
就是这样一个在河南省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传统农业大市,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靠自己的杀手锏,经济发展异军突起,成为长征沿线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南阳:“中州粮仓”强力出击
到南阳来的游客都会这样评论南阳:“干净,水清,山绿,她的神韵令人陶醉”。尤其是在南阳东边及南边,白河水围绕着城市,碧波荡漾,绿柳成荫。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全市辖10县2区和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55万人。其中所辖桐柏县、方城县是红25军激战过的地方。
从地理位置上看,豫西南的南阳市“偏安一隅”,远离快速崛起的中原城市群。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河南省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传统农业大市,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靠自己的杀手锏,经济发展异军突起,成为长征沿线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在丹江口水库,渠首就在南阳市邓州的陶岔口村。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
南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南阳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种植、加工中草药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盛产中药材2340种,产量达2.5亿公斤,其中地道名优药材30余种,山茱萸产量约占全国的80%,居全国之冠。
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南阳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
在工业的强劲拉动下,一个新的经济隆起带正在南阳盆地悄然形成。
南阳:1934年11月17日,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的红25军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县月河、金桥等地。从11月19日红25军佯攻枣阳到翻越歇马岭转战泌阳至26日激战方城县独树镇,红25军共在桐柏山区转战九天九夜。
南阳:经济史记
“民国年间,政治腐败,战祸连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解放前夕,粮食亩产仍徘徊在50公斤上下,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自给和半自给状态。”
——《南阳市志?农业》
多山的三明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福建省产业分工中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将自己的建设与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结合起来,把三明建设成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腹地。
腹地的海西情结
三明多山。香菇、苦菜、蛇、蛤蟆,走在三明的街市中,这些山野风味比比皆是,都是三明人的盘中之物。有着福建“绿色宝库”之称的三明,森林覆盖率达76.8%,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为全省的三分之一),毛竹储量3.8亿株。
但这些都无法和“三钢”相提并论。始建于1958年的三明钢铁厂(2000年3月改制,成立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才是三明人的骄傲。拥有67亿总资产、11000多名职工的三钢,2003年产钢200多万吨,实现利税15.40亿元。三钢是三明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的一大筹码。
有人说,木材太轻,钢铁太重,三明经济缺少一个过渡带。
2006年初,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在这一战略布局的支持下,三明找准了发展方向——在参与全省产业分工中增强综合实力,在对接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中提升竞争能力,在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内陆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将自己的建设与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结合起来,把三明建设成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红色旅游胜地。
据三明市政府副秘书长龚一风介绍,目前,三明的交通面貌获得了大幅改善。纵贯三明全境的(北)京福(州)高速公路三明至福州段已经通车,三明至江西段今年内也将建成通车;此外,三明经龙岩至广东的高速公路正在酝酿中,莆田经三明至江西的闽中铁路快速新干线将于“十一五”期间动工,三明正在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东启西的平台,成为福建经济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枢纽点。
三明:经济史记
“民国初建不久,商业亟待振兴,军阀混战又起,内战连年不息,加上水旱灾害,经济更加萧条……抗日战争前,三明地区的木材、土特产品市场一度活跃兴旺,运销颇广。”
——《福建省志·商业志》
三明:长征印迹
1934年10月上旬,红三军团一部从三明市宁化县凤凰山出发,向江西于都地区集结,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前,宁化人民为红军筹集货币15万元、鞋1万多双、军衣1000多套。红军到达陕北后,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58人。
提到西安,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它悠久的历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 多年。然而,今天的西安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决不仅仅是古老的历史,而是一个现代的、新兴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城市。
西安:千年古都 靠技术重获青春
提到西安,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它悠久的历史,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 多年。“掘地三尺,秦砖汉瓦,视线所及,汉简唐诗”,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这个城市与罗马、开罗、雅典齐名。
但是,今天的西安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决不仅仅是古老的历史,而是一个现代的、新兴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西安。
在“十一五”期间,西安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
回望过去,西安在“十五”期间,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43.2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70.14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从1100美元增加到2167美元;财政总收入从84.74亿元增加到202.49亿元;工业增长值年均增长15%,有9个产品跻身“中国名牌”行列。
辉煌的成就并没有使西安止步不前,古城西安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提高城市竞争力,重点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西安是全国著名的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国防军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拥有各类科研技术3000多个,其中独立科研机构661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有46名两院院士,每年全市有3000多项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问世。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赢来了良好的城市品牌效应,TBM、HP、ABB等45家国际著名公司陆续入驻,为西安迈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西安正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西安。
西安:1932年6月,国民党军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以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治委员的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西越平汉铁路,经鄂北、豫西到达陕南。
西安:经济史记
“ 民国时期,随着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交通条件的改善,外埠工商业者纷纷在西安办厂经商,但为时不长,未能得到根本性发展。”
——《西安市志》
她是一座建在风光上的城市,风光之下,是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联动下的长足发展。
张家界:风光上的城市
去过张家界的人,无不为张家界旖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这里既是世界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又是红色革命老区。
张家界市原名大庸市,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张家界是因旅游而立市,旅游是张家界的一大特色。建市以来,张家界市坚持不懈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围绕旅游,调整农业,振兴工业,搞活商贸,繁荣文化,建设城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过十余年努力,张家界的旅游业正在走向成熟。全市开发旅游区(点)12个,建成游览线30多条,游道300多公里,先后建成了黄石寨索道、天子山索道,水绕四门观光电梯和天门山索道公司新开发的天门山景区也已基本建成。
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使张家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进程加快。2004年全市各景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21亿元,其中门票收入5.6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7.1%、72.2%和179.4%。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全市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招商引资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以植物活性提取物为主的绿色生物医药、以农林副产品为主的绿色旅游商品、以水能资源综合开发为主的绿色清洁能源三大产业。
昔日静态的自然、人文与生态资源,转化成了如今实实在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硕果,这更加激励张家界人民创建和谐社会、加快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张家界的目标是:到2010年,把张家界建设成一个“宜人居住、有利创业、山城融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城”,年旅游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到160亿元。
大庸(张家界):经济史记
“ 1937年抗日战争,大批难胞入庸避难,带动资金、技术。随后,征兵多,灾荒不断,征兵多,农业减产,灾年仅1481万公斤。”
——《大庸县志》
长征印迹:张家界的刘家坪又名珠玑塔,距桑植县城13公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创建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1935年10月上、中旬,红二、六军团(1936年7月由红二、六军团和红32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了策应、配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并做好自身突围远征的准备,两军团所属部队集结在桑植县刘家坪一带。
雪山、草地,让川西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早早闻名于天下,三星堆、大熊猫,更是让这里成为神秘的世外桃源——曾经“以林木换发展”的阿坝,如今走上了生态立州的道路。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