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友好年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玄奘之路”启程仪式将于10月15日在西安举行。“玄奘之路”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面向全社会倡导玄奘所代表的坚韧、执着和包容的民族精神,倡导“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国家理念。
10月15日,由企业界、文艺界、传媒界精英组成的40人团队,将驾车自西安出发,沿玄奘当年取经路线,途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最终到达印度。今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向您讲述一个真实的大唐高僧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据史书记载,公元612年,13岁的玄奘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随后,玄奘游历各地,遍访名师,讲经说法。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经见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决定去印度求弥勒之要典《瑜伽师地论》作为依据。
唐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竭力陈表,请允西行求法,只是没有获得唐太宗的批准。但这时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时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离开了长安,开始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据了解,在凉州一带,玄奘还遭到官府防谍缉拿,他东躲西藏,昼伏夜行,来到瓜州城外的大唐边关玉门关。唐代玉门关凭河而建,湍急难渡,是当时西去的必经之路。正当玄奘为如何成功渡河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一个胡人石槃陀出现了,他心慕佛法,在玄奘手里剃了度,并砍树铺草,垫沙搭桥,让玄奘过了河,又凭借经验带师傅绕过玉门关关口。经过此番折腾,玄奘才最终得以踏上印度之途。
随后,玄奘历尽千辛万苦,用了17年时间,行程5万里,游历各国,为大唐取回真经600多部。回国后,他致力于翻译佛经,一生共翻译了佛经1335卷,为丰富中华文化典籍,保存佛教经典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造就了一段不朽的历史。本报记者 李彪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