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随着《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的发布,持续多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僵局终于破冰。
《指引》与银监会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相比,突出的不同是小企业授信不搞终身追究制,此举等于是监管部门给金融机构松绑。 此前,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贷款全部实行终身责任制。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为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贷款风险较小。而创业型小企业以科技企业为主,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占多数,可抵押的实物资产较少,银行承担的经济风险相应增加。因此,现实困难使得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始终“雷声大雨点小”。此次银监会取消终身追究制的“大动作”,充分体现出行业监管部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决心。
银监会的松绑令下达了,但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授信的风险却依旧存在。银行如何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指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风险控制。《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在小企业授信过程中简化授信环节,在金额、利率、期限等方面满足小企业灵活、多样的信贷需求;不过度依赖小企业财务报表,应根据客户经理调查核实的信息,编制相应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不实行‘零风险’考核,设定科学、合理的小企业坏账容忍度;建立合理的小企业不良资产核销机制,对核销的损失类授信做到‘账销、案存、权在’;对信誉良好的小企业,可实行相应的授信激励政策,逐步提高授信金额、延长授信期限或提供其他授信优惠条件。”
与银行以往的业务标准相比,上述条件无疑“技术含量相当的高”。这是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考验:提高技术含量、加强产品创新不仅仅是为小企业授信的要求,更是在未来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砝码。
在金融产品竞争同质化的时代,商业银行要想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近年来,几大银行纷纷上市,一系列引入资本、改善股权结构、规范管理、加强外部监督的努力有目共睹。但这些只是外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仍是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态势,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不仅需要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总体把握,更需要在技术层面精耕细作。从《指引》可以看出,行业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在信息分析、资产评估、风险控制等方面提高技术含量。因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产品技术层面的较量将是未来金融竞争的重要领域。
任何行业的发展,改变外因都是在短时间内更容易做到和见效的,苦练内功则是一个漫长甚至曲折的过程。但任何行业的竞争,最终都要靠内功取胜。以金融机构为例,减少顾客排队时间可能是立竿见影的,而开发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产品、为小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持,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但显然,后者更值得企业为之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