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宁自治县马厂乡,提起陈志坤可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过去,他是因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闻名乡里;如今,他却因创办“荣军养殖协会”带富一方而声名远播。这个曾经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失去双腿和右眼的一级伤残退役军人,总是让任何一个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
9月20日,记者来到马厂乡旗山村荣军养殖协会,见到了这位久违的英雄。40来岁的他身着普通T恤,拄着拐杖,假肢与身体的接缝处,裤子磨出了一道明显的白痕,清瘦的脸上始终带着从容和自信的笑容。交谈中,他很少谈及昔日的英雄事迹,而更多的是重复着自己在那一次次英模报告会上所说过的话:“我将更加珍惜自己的第二次生命,用人生的奋斗来弥补肉体的残疾。”
陈志坤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退役后,他每月能领到30多元的生活费,相当于一个中级职称技术人员的月工资。组织上还为他提供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住房。但是,本可躺在二等英模的功劳簿上安度一生的陈志坤却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就此不声不响地画上句号。
陈志坤在部队时就对摩托车维修颇感兴趣,而当时县城从事此业者极少,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好这项工作以回报社会。于是,买来大量摩托车维修技术资料,边学习边实践,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摩托车维修能手。乡里邻居失业小伙找他学习维修技术,陈志坤总是二话不说就招收为徒。弟子们早已学成自立门户,不少成为了当时富裕一方的万元户。
因为妻子工作调动,1994年陈志坤举家搬迁贵阳。他在解放桥租了个店面重操旧业。后来他又在小河区从事餐具消毒经营。经过近20年的创业,他已积蓄了50多万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虽然自己过上了幸福生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家人的反对,好友的劝说没有改变他的决定。
2004年春,陈志坤怀揣着多年的积蓄和浓浓的乡情,毅然回到了阔别10多年的旗山村。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劝导家乡父老更新观念,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走科技兴农之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陈志坤在充分进行市场分析后认为,发展养殖业是带动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
买土地、建猪舍,购种猪、安水电。占地2000平方米、能容纳几百头猪的“畜禽养殖场”很快建成了。随后他又决定成立养殖协会,引进新品种,扩大养殖规模。得到大家积极响应,全村380户就有184户要求加入协会。但是要成为养殖协会会员,按要求养猪规模要在20头以上,对于祖辈仅靠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的村民来说,一下拿出购买20头猪仔的钱确非易事,而且成立协会对陈志坤来说也是一种尝试,他不能拿乡亲们的血汗钱开玩笑。他从会员中挑选出10多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人员先期加入协会,以待取得成功后再吸纳其他农户加入。
经过多方努力,去年11月,旗山村荣军养殖协会正式挂牌。陈志坤配齐了班子成员,完善协会规章,明确职责义务。为了让乡亲们见见“世面”,他组织会员到贵阳等地参观,鼓励大家大胆发展规模养殖。有的会员没有养殖场地,他就卖掉自己的仔猪,腾出猪舍给他们使用,他养的猪从过去的200多头锐减至100多头,而全村的猪却比过去多了好几百头。今年,协会出栏了第一批猪,每头比过去早出栏2个月,而且瘦肉率高、价格好。每头比以前多赚80到100元,40余户会员初尝甜头。目前,协会已吸纳会员50多户,他们以协会为纽带,以示范场为基地,不断开发、引进、试验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畜牧业。今年协会还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
陈志坤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目前,养殖协会还处于探索阶段。等走上正轨,一定会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对于协会下步发展方向,陈志坤思路清晰:建立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养殖,从无公害食品到绿色食品再到有机食品,引进外商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
作者:王峰 赵勇军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