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10月10日电 记者宋学春、通讯员王江伟报道:青岛开发区辛安街道办在推进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中,对失地农民的构成进行必要的分析,对不同的群体采取相应的工作策略,探索出了一条失地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的新途径。 目前,青岛开发区辛安街道办事处已通过多种途径使当地的失地农民包括通过培训在企业实现就业、自谋职业、公益性岗位等共计10000多人实现了转移就业,他们从事着加工制造、安装维修、销售、饮食服务等各个行业,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如何使失地农民尽快实现转移就业,是很多地区在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面临的突出矛盾。
要保证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必须组织和引导他们通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来实现就业。辛安街道办事处对失地农民的构成进行必要的分析,对不同的群体采取相应的策略。从年龄上看,失地农民中有劳动能力的(男性16--60,女性16--50)85.3%,占绝大多数;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初中以下的占到71.3%,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经过分析,根据年龄、就业难易度等因素,辛安街道办事处在失地农民中归纳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群体:第一类是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近两年来随着这类人群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他们的普遍特点是缺乏职业技能,对就业岗位期望偏高,没有足够的就业、求职经验,对参与竞争自我实现就业缺乏勇气和信心;第二类是30岁至40岁的青壮年,他们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文化水平偏低,缺少其他的就业技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环境,就业难度大。
经过大量的分析和调研,辛安街道办事处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根据这几类人群特点分别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一是做好职业技能转岗培训。30岁至40岁之间的青壮年,是家庭的支柱,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人群。这一年龄阶段失地农民中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参加职业培训的热情并不高,一些女性村民由于家庭事务繁多无法集中时间参加培训。针对这些情况,办事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技能直通车”活动,让服务进社区,把技能培训送到家门口,这一举动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并在培训种类的选择上加以指导,确保每个有培训意愿的失地农民都能受到适合自己的技能培训。几年来,辛安办事处共有1000余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了职业资格证,参加短期业务培训的达到3000多人。
二是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农民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对于那些不愿意到企业中实现转移就业的失地农民,办事处引导他们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缺少创业经验的由办事处统一组织他们参加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创业培训;找不到合适创业项目的由区创业指导中心的创业专家提供项目援助。当创业人员开业后,办事处联合区创业专家志愿团组织有关人员对其进行“一对一”和“结对子”的后续跟踪服务,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降低农民创业的风险,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自2004年10月份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以来,辛安办事处共有312人参加了创业培训,有286人取得了结业证书,203人成为“小老板”,创业成功率达到70%以上。
三是针对利用辖区内各类企业众多,并拥有多所大中专院校这一有利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以解决大量企业职工和就近大中专学生的衣、食、住等消费性服务为方向来发展第三产业和建筑服务等方面的创业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办事处仅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创业就带动了本辖区5000多人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