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9月,本报相继推出5期与央视“中国骄傲”联动“寻找你身边的英雄”系列报道。国庆节刚过,记者接到读者电话称,“我们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当年有一名沈阳老知青井下救人,他算不算英雄呢?”10月9日,记者采访到这名老知青,他讲述了当年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青年点的往事。
19岁下乡到“昭盟”
高大英俊性格开朗,49岁的高铁玉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其实,那只是一件小事,如果老同学们不提,我都淡忘了……”
1976年,当时19岁的高铁玉及另外74名市农机系统子弟,赴昭乌达盟阿鲁克尔科沁旗白城子公社大黄洋洼大队插队落户。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枯燥的生活,生性乐观、组织能力强的高铁玉,很快被选为青年点副点长,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搞文艺活动,深受大家的爱戴。
捡水桶的少年落井
事情发生在1977年9月中旬的一天傍晚。“那一晚月亮又大又圆,好像快到中秋节了,大家都格外想家!”青年点一小分队知青、今年已49岁的李晶回忆说,青年点的食堂正在做晚饭,伙食员到井边打水一失手,半新的大水桶掉入井底。“叔叔别着急,我下井给您取!”这时,一名十四五岁少年途经此地,自告奋勇地说。水桶在当时是重要劳动工具,如果丢失会受到处分,焦急万分的食堂管理员勉强同意了。
在水井旁,有一根打水的绳子,嫌不够长,食堂管理员在绳子的末端又接了一根2米来长的绳子,并绑在这名少年的腰上,用辘轳往下顺。当人下到井内7—8米左右时,突然新接的绳子折断,少年跌落进10多米深的水井里。
奋不顾身跳井中
“来人呀,救人啊!”食堂管理员高喊,收工的知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救人要紧!我会游泳我下吧!”这时,刚从田里回来的高铁玉拨开人群,把新找到的20来米的绳子绑到自己的腰上,在10多名知青的帮助下,下到水井里。高铁玉感到四周越来越黑,越来越冷,水井四壁都是石头,遍布绿苔十分湿滑,他手脚并用往下边蹭边滑。他突然感到双脚刺骨般寒冷,已抵达水面了。由于落水少年不会游泳,他在水中乱扑腾了大半天,已神志不清。
高铁玉将大半个身子沉浸到冰冷的井水中,双脚踩水保持平衡,双手划拉了半天,终于抓住少年的衣襟。
惊心动魄的20分钟
刺骨的井水让高铁玉的动作迟缓,他解下腰中的绳子,结结实实地绑到少年的腰上。此时,他感到落井少年的身体已经冻僵,浑身已经无力,如果硬往上拉,势必造成碰撞。高铁玉攒足力气抖动绳子,向井口高喊:“往上拉!”
高铁玉在井下高声指挥,上面的知青们齐心协力,绳子缓慢地一寸寸向上移动。他还在不断踩着水,双手高高托着少年的身体。此时,他胸部以下都浸泡在寒冷的井水中,一股死亡的寒意向他逼近。
经过20多分钟的努力,大家小心翼翼地将少年拉到井上;接着,把绳子顺到井下,大家又把高铁玉拽了上来……想找到被救少年
29年过去了,年近半百的高铁玉时常梦见那一幕。如今,他有一个强烈的念头:想见见那个被自己救过的少年!眼下,10余名知青与高铁玉还保持着联系,他们透露,当时青年点另一名副点长叫石刚(其父当时在小型拖拉机厂),他对被救少年的下落很了解。但回沈后,石刚却杳无音信。希望知情者提供相关线索。高铁玉的梦能圆吗?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本报记者唐葵阳
摄影王勇记者电话:81060851
“高铁玉真是我们知青的骄傲!我们愿意陪他回大草原寻找被救少年!”10月10日,本报以《救人英雄老高,十分想见被救少年》为题,报道了当年知青高铁玉下井救人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读者的反响。曾在白城子公社居住,如今搬到沈城的两位“老乡”打来热线电话,向本报提供了两条重要线索。当日,本报记者同时也与赤峰市《红山晚报》取得联系,一同寻找当年那名被救少年。老知青想重返大草原
“我也是七六届知青,曾与高铁玉在一个大队!我太想念老高了,失散了20多年,我太想见他一面了!”当日一早,读者张先生致电记者,并留下手机号。记者立即与高铁玉取得联系,老高与张先生很快通上电话,未说上两句话,两个汉子在电话两端都哽咽了……
随后,记者不断接到“认亲”电话,老知青们激动的声音汇聚成一句话:“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一位崔女士表示,她是1974年下乡到“昭盟”的,青年点所在地叫巴旗楼子,距大黄洋洼大队仅有二三十公里。回城后,她和其他30余名老知青几乎每年都聚会。今年“十一”前后,老知青们正商量想回趟大草原寻根,当日读到本报报道后,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组织一次知青返乡聚会,共同帮高铁玉圆这个相隔29年的梦!读者提供两条重要线索
“我就是白城子公社当年的老社员,老高的事我当年听说过!”当日中午,一位古稀读者冯老先生致电本报,他称自己当年就在大黄洋洼村,高铁玉井下救少年的事迹妇孺皆知。由于高铁玉做好事不张扬,被救少年的姓名被大家遗忘了。
数年前,冯老搬到沈阳居住,如今女儿仍在大黄洋洼村。他拨通了女儿家电话了解到,当年的白城子公社现已与平安乡、天山口乡合并,改称为天山口乡,但大黄洋洼村还存在。而且,老村主任贾春还健在,只是搬到镇政府所在地,暂时联系不上。随后,读者吴先生打来电话称,他父亲是原白城子公社负责人,他愿意帮本报及老高一同寻找被救少年。《红山晚报》与本报联动
据了解,当年的昭乌达盟现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还存在。当地的主要媒体是《红山晚报》。当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与《红山晚报》取得联系。
听完本报记者的讲述,《红山晚报》谢总编深受感动,她特派张学通记者通过互联网与本报联动报道,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将报道全文传给同仁。“贵报报道内容太感人啦,我们一定尽快刊登出来,帮高铁玉同志圆这个长达29年的梦!”对方表示。
那么,英雄老高的这个梦想能否成真?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本报记者唐葵阳记者电话:024-8106085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