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款刚到
中秋节他就走了
弃学救哥的女大学生一下瘫倒
逝者:李雪松
1974年3月23日,生于家乡曲靖市。
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中午,死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终年:32岁。
死因:白血病。
10月6日,中秋佳节。这天曲靖市市长安排为他募捐后的第6天,昆明阴霾,细雨绵绵。
午后13时许,李雪松躺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云大医院)血液科病房内,在短暂的挣扎和抢救后,他抛下妹妹和亲人走了……
苦苦支撑了4个月的妹妹彻底崩溃了,痛哭着倒了下来,倒在了哥哥已经渐渐冰冷的身体旁。
这对兄妹与病魔顽强抗挣的努力感动过许多网友和群众,感动过家乡曲靖的市长,最终,却没能打动冷酷无情的死神。
抢救无效,他真的走了
10月1日,从曲靖家中返回云大医院继续接受治疗的李雪松感到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了,胃口特别差,稍微喝一小点稀饭,肚子就涨疼难忍。
早上,妹妹李雪花拿着哥哥的诊断材料,去找了一个别人介绍的老中医。老中医开了三大包中药,李雪花用酒精炉熬好后,哄了半天哥哥才张开嘴喝下一口,结果立即吐了出来。再喝,再吐。
“雪花,妈妈,你们……不要再徒劳了……我肯定不行了……”雪松皱着已经基本掉光的眉毛,挣扎着说。
“不能放弃,哥哥我们不能放弃!你必须坚强地活下去!”雪花忍着泪水,用近乎哀求的声音说。
兄妹俩对峙了那么几秒钟,似乎谁也不愿妥协。终于,雪松眼神变得温顺起来。
晚上,雪花到一个朋友家借住,妈妈按照平常那样,挤在病床上和儿子一起睡。雪松尽量往靠墙的一方挪,以便尽量让出点位置来给妈妈。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实在太累了,老人睡得很沉。雪松强忍着浑身的疼痛,尽量不动,也尽量不发出一点声音。
日子就这样在挣扎中慢慢地熬着。
10月6日是中秋节,雪花为了改善一下过于惨淡的气氛,特意花6元钱买了三个月饼。中午,雪松看上去精神比前几天都好一些,一家三口的心情轻松了一些。
窗外的雨一直下着。雪松沉沉睡去,雪花和母亲一个依在窗前,一个靠在病床边,想稍微打一会儿瞌睡。
13时许,雪松突然惊醒,痛苦地呻吟起来。“医生!医生快来啊!”雪花立即大叫起来。在经过短暂的抢救后,医生宣布抢救无效。
爱如潮水,但为时已晚
10月7日,本报以两个版的篇幅,对李雪花四个月以来为身患白血病的哥哥八方奔走的艰辛历程进行了详细报道。
该报道立即被数十家网站及平面媒体转载,在网友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报道刊登后,本报记者的小灵通和手机上当天就接到约20个读者来电,这其中大部分是普通市民,他们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李雪松进行捐助。另外几名读者是几家大型民营医院的负责人,他们纷纷称:可以为李雪松提供无偿或优惠的治疗。
10月8日黄昏时分,李雪花打来电话,“我哥走了,6日中午,我哥走了……”她反复叨念了几遍,语气出奇平静。
母亲痛哭,差点倒在地上
10月6日中秋那一刻,注定成为李雪花和母亲人生中最最黑暗的一天。李雪松的突然死亡,彻底击垮了这对不幸的母女。当时,老人痛哭着一下子趴在儿子的尸体上,大概十几分钟才醒来。而李雪花则感到头晕目旋,眼冒金星,靠着病床,用力拉着病床冰冷的金属栏杆,这才没有倒在地上。而此前,全家人都还沉倾在“肯定能够创造奇迹”的憧憬中。
“费了那么大的周折,可以配上的骨髓都已经找到了,钱也捐了好几万了,再慢慢想想办法,雪松肯定就可以活下来了。现在怎么会是这样呢?”李雪松的母亲已经泣不成声。
李雪花带着母亲,在借住的朋友家昏昏沉沉地躺了一天半。第三天,她们带着雪松前往火葬厂。转瞬之间,雪松化为了一缕青烟。“我们没有勇气再看着他那张几乎已经变形的脸。那样的痛,别人是无法理解和想象的。现在我们只想尽快把哥哥带回老家,尽快地入土为安。”说这话的时候,李雪花满脸呆滞,已然是欲哭无泪。
李雪松突然死亡的消息传出后,有人对来自曲靖市的近8万捐款的使用和去向提出疑问。记者了解到,这些善款到一直保存在曲靖的相关部门,按照计划,该款将在治疗费用紧缺时,由曲靖有关方面直接划拨到医院的账户。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李雪花都还没能直接掌握到这笔捐款。因此,关于捐款的疑问并不存在。
中华骨髓库云南分库的一位负责人说:“李雪松的情况原来还不算很坏,但这种病病情的恶化可能会急转直下、瞬息万变,所以这个结果也可以说在我意料之中。虽然说李雪花拯救哥哥的失败了,但我觉得她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永远不会失败的。对于像白血病这样的疾病,我们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网友寄语
网友“小工”:这位妹妹对哥哥不离不弃而且还全力救助的精神,似乎只有在电影和小说里才能看到,我个人觉得非常值得全社会学习。
网友“梦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网友“蝶儿舞红尘”:“生命之火,在风雨中飘摇,但前面的路,并未完全迷失,拨开阴霾,捧出一轮新升的太阳,有爱就有希望。”
首席记者 温星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