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宇浩/文 吴煌/摄
早报讯“我要向你们早报致敬,这样的系列报道真的很实在”、“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做一名义务普及员”、“我有一些小建议,想来说几句”……昨天,本报联手杭州大剧院发出的“文明观剧”倡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整个下午,编辑部的热线电话就一直没有断过,不仅许多读者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一些文艺界人士和剧场老总,也纷纷打来电话,站在专业人士的立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这样的行为,我们摈弃
在前天本报头版刊登的《冬宫小剧场内的不和谐音》一文中,留学生安娜曾提到了部分中国游客在俄罗斯观看芭蕾舞剧时的种种不文明举止,而昨天打进电话的读者也对此深有感触,纷纷“检举”自己曾亲身经历的不文明“观剧行为”。
从读者的综合反馈来看,“看演出时喧哗、聊天、打手机”是最无法容忍的“罪状”。市文化局的退休员工董玉坤气愤地告诉记者,自己去杭州大剧院看过三次音乐会,竟然每次都遇到这种尴尬场面:“他们自己不要看,还害得别人没法正常欣赏,真是缺德!”
与董玉坤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小学教师庄女士,这位6岁孩子的母亲表示,观剧时随意聊天、打手机,不仅缺乏对演出者的基本尊重,还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有一次我带女儿去看傅聪的钢琴演奏,后排就一直有人在聊天、嗑瓜子,到后来我女儿也开始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这就是一个坏榜样。”庄女士说。
在前几年杭州高雅音乐会中,总会有“不合时宜”的掌声在演出中途响起,弄得观众和演出者都非常尴尬。“如何鼓掌”也成了昨天热线当中的一个主要“议题”。
在看了本报昨天的报道后,小提琴家史崇义主动给本报打来了电话,聊起了国内外观众欣赏音乐方面的差距。“最重要的还是鼓掌技巧。”史崇义直言不讳,“比方听多乐章的交响乐演出,应该要在全部乐章结束后才能鼓掌,可许多杭州观众并不了解,所以就经常闹笑话。”
自由职业者赵群在电话里大方承认,自己好几次因为鼓错掌而脸红:“说实话,确实挺尴尬的……上次有两个老外坐在我边上,很奇怪地看着我。”赵群希望自己能通过早报的这次宣传多学到点“实用的东西”。
这样的举动,我们支持
普及高雅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培养高雅艺术欣赏的文明礼仪……虽然每年都有文化部门在呼吁,但像媒体和剧院联手、旗帜鲜明地发出正规倡议的举动,并不多见。许多打来电话的读者和业内人士,也都对此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著名歌唱家、瑞典皇家歌剧院惟一的华人成员蔡大生打来电话的第一句话便是:“我要向你们早报致敬,因为你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告诉记者,国外的观剧礼仪确实很文明,但这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培养才得以形成,“你们现在所起的就是带头人的作用”。
蔡大生诚恳地向记者表示,如果有需要,他愿意担当义务宣传员:“讲课也好,到剧院去分发小册子也罢,我保证随叫随到,这种普及工作太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了。”
而史崇义则大胆预测,经过一周左右的普及宣传,杭州观众的“观剧习惯”将大有改观:“媒体和剧场联手,无论是宣传广度还是力度,肯定能达到最大化。相信过段时间再去剧院看演出,肯定会舒服很多。”
除了杭州大剧院以外,杭城其他剧院的老总也纷纷对此次倡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杭州剧院总经理柯朝平认为,这样的普及活动应该持续不断地循环开展:“我们也很希望能跟早报进行类似的合作,只有媒体和剧院不断地去‘炒冷饭’,文明的观剧习惯才能深入人心。”
这样的方式,我们创意
在你一言我一语“检举”各项不文明举止期间,昨天打进电话的热心读者还为如何做到“文明观剧”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创意的“金点子”。
自由职业者赵群的提议是,不妨在每场演出的节目单背后印上文明礼仪的“温馨小贴士”,“可以简明扼要些,在如何着装、如何进退场、如何鼓掌等几个主要方面给观众以提示,这样,观众在看节目单时就能直接学到这些知识”。
蔡大生的建议跟赵群不谋而合:“像挪威、瑞典等许多欧洲国家都是这么做的,有些剧院甚至会把提示写在场外的汽水杯、垃圾筒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记住。所以,杭州的剧院也不妨结合自身特色加以借鉴。”
而某酒店负责人王女士则建议,各大剧院可以定期举行高雅艺术的欣赏培训班,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比如请钢琴家、交响乐团的指挥、芭蕾舞演员这些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告诉观众,什么样的剧种该怎样欣赏。还可以开设儿童班,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艺术欣赏方式。”
杭州大剧院总经理戚晓光向记者透露,为了配合这次“文明观剧”的倡议,大剧院已经作好了全方位的准备:“比如,我们在休息区装了直播电视,迟到的观众可以清楚看到里面的演出情况,不至于在幕间进场后有陌生感。”
在听了早报读者的诸多建议后,戚晓光显得很兴奋,“有些点子可以马上写进宣传小手册!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创造文明观剧的环境不是一句空话。”(11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