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居人喜啖文化盛宴
国际化人文社区桃源居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巡礼
天地之气
莫大于和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到过桃源居的人,都会被这个国际化人文社区的和谐景象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所震撼。 在这里,随处可见银须飘飘的老者在异域风情的舞台前悠然地打着太极拳,满脸幸福笑容的老太太们伴着民乐在欧式庭院里扭着欢快的秧歌,象征东方文化精髓的成语雕塑与精美的澳式建筑共同构成美轮美奂的景观,富有传统韵味的旱船、腰鼓与源自西方的爵士乐在这个占地1.16平方公里的社区里相映成趣……发展商每年近千万元的文化投入,为“天天有活动、三天有大戏”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十几个风格迥异的群众自发组成的群众团体把社区文化搞得更是风生水起。生活在这里的三万多名桃源居人,用热情和激情共同奏响了社区文化和谐美妙的音符。
今年10月伊始,适逢国庆节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双喜临门”,幸福的桃源居人又迎来了一次精神家园的文化之旅:一串串火红的灯笼挂了起来,邻里深情团圆宴、“月圆家园、情缘桃源”中秋文艺晚会、激情社区大巡游、社区居民文艺汇演晚会、“庆国庆、迎中秋”音乐会、趣味游园、灯谜竞猜、家庭日用品交易会、交谊舞会、“我爱我家、我爱桃源居”儿童艺术风采摄影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社区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吃着香甜的月饼,叙着浓浓的邻里亲情,品尝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大餐。大家说着、笑着、唱着、跳着,尽情品味尝生活的幸福与甘美,亲情、友情、邻里情、家园情,他们用爱和情烘托出了一个和谐祥和的桃源盛景!
第一代业主话社区沧桑变迁
10月6日18时许,桃源居售楼中心一楼大厅里一片欢声笑语,一百多口老老少少,围坐在12张大圆桌前,有的两手相握在叙说着家常,有的靠在椅背上开怀大笑,有的边品尝新端上的菜肴边赞不绝口,几个坐不住的小孩子抢过大人们的手机跑来跑去,在大厅里争相拍照。此情此景,不知情者十有八九会脱口而出:“好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
是的,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并非传统意义上依赖于血源和姻亲纽带的“家庭”,而是他们长年生活于斯、成长于斯、发展于斯的国际化社区——桃源居。由世外桃源物业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举办的“桃源居邻里一家中秋团圆宴”,把这些来自整个社区128个家庭的代表们邀到了一起,给大家搭起交流、沟通的平台。
谢璞清先生来了,老人家用一个桃花大瓷盘端来了他最拿手的好菜——锡纸烧鱼;杜占秀阿姨来了,她端来的是她的绝活——翡翠斋菜,菜刚放到桌子上,老人家便忙不迭地撺掇大家:“你们快尝尝,味道怎么样?”范淑明阿姨因为家里来了客人,无法脱身,便托人把她亲手做的一道“豆皮春卷”送到宴会现场,她同时还托人捎来话:“这道菜可是我们江西抚州老家最有名的土菜,据说古时候还作为‘御菜’做给皇帝吃呢!”原来,这顿“团圆宴”所有的菜品、汤水和茶道都不用专业酒店提拱,而是由自愿报名前来赴宴的128个家庭自己动手烹制。“这样的‘百家饭’吃起来才有味道,才能体现出我们的邻里亲情啊!”谢璞清老人的一番话道出了广大居民们的心声。
在“团圆宴”上,记者遇到了桃源居的第一批业主代表、家住12区6栋102室的邹小英阿姨。“这是我们在桃源居过的第九个中秋节了!”话还未说完,邹阿姨的眼泪便扑簌簌落了下来。她说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加上又遇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桃源居项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到1998年第12区率先入伙时,社区没有水也没有电,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受纳场。进出小区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两侧的芦苇丛长得比人还高,一些不法之徒藏在里面打劫,业主们晚上出行都胆战心惊。入住不久,许多业主不堪忍受,带着一家老小逃走了,整个小区几乎成了一座空城。那年的中秋节晚上,小区里黑灯瞎火,剩下寥寥几户业主自发来到楼前空地上,自己动手割去芦苇和杂草,把蜡烛固定在随手拈来的瓦片、砖块上,燃起烛光,过了一个心酸的中秋节。邹阿姨说,那时,桃源居集团李爱君董事长已经带领全体员工舍弃豪华办公场所,搬到工地上,跟他们第一批业主一起同甘共苦。那个中秋之夜,李董事长没有回家,她站在玻璃窗前,看着这些不弃不离的忠实业主,哭了很长时间。此后,她多次听到李爱君这样掷地有声的誓言:“我一定要还这些可敬可亲的业主们一个盛世桃源!”
天道酬勤。李爱君带领她的团队经过八年之久的励精图治,一个以商业为龙头、以教育为特色、以环境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的综合性国际化社区已初具规模。邹小英阿姨说:“8年了,李董事长始终跟我们在一起,我们桃源居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这是高兴的泪,幸福的泪啊!”现在,邹小英阿姨一直在做社区义工。在桃源居,像她这样因对生活感恩而投身义工工作的居民数不胜数。
“如果你对生活感恩,那就做一名义工吧”,这一理念,正根植于越来越多桃源居社区居民的心底。
文艺晚会居民当“主角”
这边的“团圆宴”尚未结束,“月圆家园、情缘桃源”中秋文艺晚会在富丽堂皇的桃源居社区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开场。能容纳四百多人的文化艺术中心演播大厅座无虚席,许多居民宁肯站着,也不肯舍弃这场高档次的“艺术盛宴”。
社区秧歌队表演的舞蹈《开门红》拉开了晚会的序幕。独唱、合唱、男女声四重唱、傣族舞、少儿拉丁舞、踢踏舞、情景舞蹈、小提琴独奏、武术等17个节目,80%以上由社区居民自己创作,仅仅从节目的名字上,你就能嗅出浓郁的“桃源居特色”:合唱《五唱桃源居》、《义警之歌》、情景舞蹈《桃源居的爷爷奶奶们》、舞蹈《老少同乐》、踢踏舞《桃花源里的快乐少年》……整台演出,没有一位是外来的专业艺术团体的特邀嘉宾,舞台上的所有“演员”,无一例外地都是桃源居社区的居民和由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类群众文艺团体。在这些老老少少的演员阵容里,你能够找到那些多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都坚持在小区内巡逻的社区义警队头发斑白的老队员,能够找到每天早上在小区市民广场上晨练的阿姨阿伯,能够找到谁家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的社区义工站的义工,能够找到每天放学后在楼下溜冰、做游戏的晶晶国际幼儿园的天真孩童和清华实验学校的活泼少年……
桃源居集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爱君女士说,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角”,这并非一时疏忽,而是他们多年来的“有意为之”,她说:“只有广大居民都积极参与进来,社区文化建设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曾数次莅临观摩指导桃源居文化艺术节演出和各类晚会的业内人士评价说:“由桃源居社区群众文艺团体和社区居民担纲的文艺演出,其水平堪与一些专业团体相媲美!”
业内人士的评价绝非“溢美之辞”,因为桃源居社区的居民可谓是“星汉灿烂”。仅以此次在“月圆家园、情缘桃源”中秋文艺晚会上登台亮相的居民演员为例,我们不难寻出许多“实力派人物”:林倩如小朋友演唱的《我是山里的小歌手》曾获得全国“星星火炬”杯北京总决赛银奖、南方少儿电视台深圳赛区金奖和全国青少年电视大赛深圳赛区金奖;彭清小朋友曾获得全国艺术人才选拔大赛深圳赛区金奖、全国义演人才选拔大赛深圳赛区金奖、宝安区首届少儿艺术大赛声乐组第一名;社区翠鸣艺术文化中心排练的傣族舞蹈《竹片笙笙》在2006年全国关心下一代选拔赛总决赛中获得银奖;翠鸣精英武术队选送的武术《中国娃》表演者张岚崎、杨尚明、王圳3位小朋友在2006年全国关心下一代选拔赛总决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最让人敬佩的是一位年轻的盲人姑娘刘洋,她身残志坚,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女高音金奖。在当晚的演出中,她以一曲独唱《夜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社区文化已成桃源居灵魂
当桃源居人尽情享受一道道“文化大餐”时,桃源体育发展公司营运总监潘超的肚皮险些被人敲破。
在桃源居迎双节系列文化活动中,潘超总监担任“趣味游园”活动的裁判。在这项活动中,有一项内容叫“蒙面击鼓”,就是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面对一面鼓,相隔五六米远,然后将双眼蒙上,再上前击打鼓面。不幸的是,好多人在摸索前进时路线偏离,鼓槌每每举起,结果却落在潘超总监的肚皮上,以致潘总监后悔不迭:“真该给肚皮买份意外伤害险!”“趣味游园”活动,共接待前来参与者近两千人次,当这项活动落幕时,许多业主仍感到意犹未尽。
由桃源居首创并被纳入第二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一的“桃源居”儿童文化用品跳蚤节在黄金周里也再次开张。与众不同的是,此次的“主角”不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中小学生,同时也向家长们敞开了大门,因此,其名称也相应调整为“家庭日用品交易会”。这种鼓励中小学生和广大居民将自家闲置或废旧物品进行交换转让,实现循环利用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与桃源居创建广东省生态示范社区的目标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黄金周里,桃源居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是如数家珍:“庆国庆、迎中秋”音乐会、灯谜竞猜、交谊舞会、“我爱我家、我爱桃源居”儿童艺术风采摄影展……短短7天时间,三万多名居民接受了一次文化的洗礼,享受了一次精神的盛宴。
有居民对记者如是说,“感谢开发商给我们居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平台,感谢开发商对我们的信任,为了搞好这些系列文化活动,我们像给自己当家一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社区义工站副站长王佩玉阿姨说:“因为桃源居,因为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我们这些老人在这里实现了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我们身体好了,不光儿女们开心,我们还能做义工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这也算是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吧!”
堪称桃源居社区文化总设计师的李爱君董事长的一番话更能给人以启迪:“拥有鲜活社区文化的桃源居恰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社区居民被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联为一体,重现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邻里亲情。社区文化,已成为桃源居的灵魂,它证明了在冷漠的现代文明中照样能实现那种其乐融融、世界大同的和谐人居理想。”
陶令如能转世,该如何艳羡当今的桃源居人呢?
激情社区大巡游:
让观众成为文化活动参与者
秧歌队走过来了,他们扭着亦庄亦谐、整齐划一的舞步,惹来阵阵哄堂大笑;腰鼓队走过来了,和着鼓点的节奏,他们舒展着柔软的腰肢;高跷队走过来了,他们挤眉弄眼,不时地向行人做着鬼脸;“唐僧师徒”走过来了,趁猴哥不注意,“八戒”伸手扯了扯跑旱船的一位美娇娘的衣衫,引来众人的一片嗔骂:“这个呆子,还那么不老实。”虽然已时过数日,但是说起“双节”系列文化活动中的另一曲重头戏——激情社区大巡游,桃源居社区的居民们仍然觉得津津有味。
此次激情社区大巡游,从桃源居社区市民广场的大家乐舞台出发,经汇江三路和前进二路到达桃源居社区大门口,再经由汇江二路回到市民广场大家乐舞台。桃源居社区活跃着的十几家群众团体几乎倾巢出动:秧歌队、腰鼓队、舞狮队、高跷队、旱船队、太极拳队、太极刀队、太极扇队、朝鲜族舞蹈队、健身队、义警队、义工队等都踊跃参与。没有服装,连夜赶制服装,道具破损了,连夜赶制道具。在积极筹备大巡游的日子里,大家被彼此之间相互的理解、依赖、支持所感动,被无形中体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感动,年轻人被老一代人的节俭、韧性、平和所感动,年长者被后生们聪敏、热情与吃苦精神所感动。在这种相互感动中,大家彼此在心灵间达成了默契与和谐。
说起此次社区大巡游活动,就不得不说说朝鲜族舞蹈队。桃源居社区共居住着70多户朝鲜族同胞,他们自发组织起了一支20多人的朝鲜族舞蹈队,经常身着鲜艳的民族盛装,在社区里操练。就在此次社区大巡游的前夕,他们刚刚参加完市里有关部门组织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大家已是疲惫不堪。这时,有热心人劝他们说:“大家先休整休整,这次巡游就不必参加了!”“社区组织文化活动,我们掉队那可说不过去!”来不及休整,20多名队员又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彩排演练之中。
社区义工站正、副站长刘琦、王佩玉两位阿姨告诉记者,此次社区大巡游活动的圆满成功,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开发商——桃源居集团公司李爱君董事长等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社区居民的踊跃参与。从她们口中,记者得知在桃源居社区,活跃着一批长期热心社区公益文化事业的可爱老人:为了帮助老头老太太们踩准鼓点,黄新添阿姨带着健身队每天早上晨练;年轻时学过戏剧的黄锦秀阿姨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秧歌队从她身上获益匪浅;来自东北的赵兴财大叔是秧歌队的组建者,每次社区艺术节和巡游所需的一些重要道具,如旱船、猪八戒的耙子、唐僧的帽子、孙悟空的金箍棒都是他亲自所做;肖德木大叔是跑旱船的行家里手,如果缺了他这个“腕”,那还真不行;范淑明阿姨是歌舞团演员出身,随女儿迁居桃源居后,她一直义务教居民跳舞,去年为艺术节彩排“海派秧歌”伤了腹部肌肉,她一边拔火罐一边坚持指导彩排。
刘琦和王佩玉两位阿姨说,激情社区大巡游活动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只要有热情,有勇气,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因此,它十分适宜社区土壤。在此次参加巡游的近500名居民中,就有许多人以前毫无艺术细胞,每次的社区文化活动都只能做“观众”。自从今年元宵节他们首次推出“社区大巡游”这种新形式后,这些“观众”渐渐坐不住了,也纷纷抹上胭脂、涂上口红,由旁观者变成了一名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