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哥软件升级“恶搞”
“赵丽华之争”引发网上诗歌热———
“深夜/一些失眠的人进进出出/月圆月缺/一身鸡蛋黄”、“好多不知谁的眼睛/落于夜来香上/眨眨地/透出智慧和孤傲/夜里/却抛给月亮/无限柔情”……这些句子,并不是某位先锋诗人的作品,而是一个名曰“手按键盘气自华”的电脑软件生成的。昨日,记者从推出该软件的网站了解到,这一带有“恶搞”意味的诗歌软件,自9月30日推出始,迄今生成诗歌至少已有15万首。
■只需输入几个简单的词语便可生成诗歌
昨天,记者点开相关网站页面,“手按键盘气自华”、“**网站中秋赛诗会”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下面是“您,一位国家级诗人,请为最好的朋友赋诗一首!”
页面上,共有“华丽”、“朦胧”、“无望”、“无题”、“乡愁”、“无聊”、“简单”、“花好月圆”等30种“风格”可供选择;还有“朦胧诗人”、“婉约诗人”、“偷情诗人”、“上半身写作诗人”、“下半身写作诗人”、“闷骚诗人”、“僵尸诗人”、“猪场诗人”等26种“头衔”需要操作者选择;操作完这两个选项,按照系统提示输入3个名词、4个形容词和1个动词,点击页面下方“吾诗已成”即可成诗。
据该网站文化频道主编申东旭透露,这个页面是在9月30日开通的,每天有近两万首诗歌在网站后台生成。“少说也有15万首了。”
■网站坦陈,只是想借“赵丽华”的风,让更多网民逗个乐子
申东旭告诉记者,开发出这个软件,前后不到一个星期。“几年前,我曾在网上玩过一位网友的‘诗歌生成器’。这个软件,跟‘诗歌生成器’类似。”据介绍,他们开发软件时,先是在网上随意搜索了一些“诗歌爱好者”的作品作为模板,后围绕“中秋”这一主题,挑选、设置了几个系统提示。“通过排列组合,就会有随机生成的诗歌。”
“说白了,就是在中秋节给大家一个玩儿的小游戏。”而对于网友的追捧,网站并不意外。“当年的‘诗歌生成器’,因为没有‘赵丽华之争’作为背景,所以没有造成今天的传播效果。”对于采用“手按键盘气自华”、“国家级诗人”这样的字眼,申东旭不讳言,这些选择,的确考虑到网友对赵丽华会“不由自主地联想”。“但绝不是想攻击赵丽华,只是让网友笑一下、乐一下。”
赵丽华:不会再写口语诗
沉寂多年,一直不太招人“待见”的诗歌近期却因赵丽华的“口语诗之争”备受关注。昨天,赵丽华出现在新浪聊天室,与诗人沈浩波和众网友一起探讨当代诗歌的现状与发展。
赵丽华称自己目前的感受是“一言难尽”。她说,她是从媒体的采访开始,才发现自己突然“红”了的。
“我现在想跟网友说的是,现在网上很多用赵丽华的名字发出来的东西,有很多并不完整,另外,一些不是我的作品的东西,现在也冠上我的名字在网上流传,比如《谁动了我的花内裤》这样的作品。”赵丽华说:“这是我心里比较遗憾的地方。”
赵丽华在网上最“著名”的三首诗中,流传最广的是《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全诗就像一段话断成四行:“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她表示,“我觉得我这么轻松的不拿劲的这么洒脱地玩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可能有我本身写作不到位的问题,或者是哪方面的原因,我要表达的东西,读者没有看出来,或者是我没有表达到位,使得读者没有看出来。”
她否认有人将她的诗归入“废话诗派”的说法,称自己一直是一个无帮无派的人,而且这两年,基本上跟诗歌圈的关系不大:“这次大家拿出来的这些作品都是我2001年、2002年的东西。” 沈浩波则认为,当看到这么多人跳脚骂的时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热爱诗,中国是一个诗国,不可能不热爱,而是太热爱了,无法容忍你们现在这样的诗歌,为什么中国现在的诗歌变成了你们这样的诗歌,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这个现实怎么造成的?不是诗人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因为中国当代诗歌30年来根本没有被人读到。
“把话说得更客观一些,我觉得不是网友多么无知,实际上在诗人和网友之间,或者是诗人和读者之间只是一张纸,但是30年都没有捅破一张纸。为什么这30年来中国人没有读到诗?因为30年来中国诗一直是亚文化,当精英知识分子是主流时,它站在精英知识分子后面,当草根文化是主流的时候,它站在草根文化主流的背面,这里面有很多社会原因。到今天,整整30多年过去了,这个时候双方再来沟通,显然不行。”
而诗人伊沙则说:“实际上,赵丽华还算是很不错的诗人,在中国的女诗人里,应该能排到前几位的,说她是芙蓉姐姐,未免有点冤。另一方面,我觉得因为这种恶搞,以至于全面否定诗歌,是非常无知的。”
针对“口语诗之争”,新浪在论坛上做了一个调查。在如何看待诗人赵丽华的选项上,70%以上的人都认为赵丽华“娱乐了大众”,而仅有2.68%的人认为她是诗坛的先锋。对于怎么看待网友对赵丽华诗歌的恶搞,认为理所当然的到了75%。
赵丽华称她其实能够接受在诗歌层面上的讨论,但可惜的是这种讨论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恶搞。“我已经将近两年没有写诗了。如果这个事件不发生,我好像跟诗歌界就没有任何关系了。”她无奈地说以后不会再写这种风格的诗歌:“他们不想让我写,我就不写了吧。”
文化旁白
是我们在恶搞诗歌,还是诗歌在嘲讽我们
自汪国真之后诗歌已经多少年没被人这么念叨了———先是带出无数“梨花派诗人”的赵丽华,现在又是填几个主题词就能“月圆月缺,一身鸡蛋黄”的诗歌软件,诗歌一夜间重回人们视线,却是以这样的方式,让人觉得又搞笑又辛酸。
十多年前央视搞过一次主持人选拔赛,汪国真、许戈辉都参加了。后来许戈辉获得冠军,汪国真居然也进了前六。其实以他的条件,并不适合做主持人,比赛表现也一般,之所以成绩不错,跟他能现场“急就章”做诗有很大关系———那时候,中国人对诗歌和诗人多少还有几分敬意,因为每个人都会写字,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写诗。
大概是因为网络的缘故,人们的心态越来越放松,充满“娱乐精神”的恶搞从电影蔓延到油画,如今又到了诗歌。虽然感觉复杂,但还是想说句公道话,一味指责赵丽华和诗歌软件的人,不如想想下面这几个问题:自汪国真之后,国内还有没有出过知名度高的诗人?原来订数动辄十数万的诗歌类报刊,如今存活的还剩几家?国家若干重要的文学奖项,又有几次颁给了诗人?……
我们现在多的是选秀,如果汪诗人再次参赛,一定过不了初试。那么究竟是我们恶搞了诗歌,还是诗歌在以这样的方式,冷冷地嘲讽我们? (责任编辑:韩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