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婷婷金陵晚报报道5间并排相连的瓦房,房前是一片狭长干净的水泥地,大大的院落里有一块7亩多的自留地,俨然是一幅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景。 而这幅美景就在老山林场,享受这份农田之乐的是这样的3位老人:年纪最大的王承军已经57岁,另外一对夫妻严奉翔和孙琴珍都是54岁。去年10月,3位老人退休后,分别从闹市区山西路和王府大街搬到老山林场,在这里生活了整整一年。“上山种种树,在门前种种庄稼,我们还养了狗,养了鸡鸭鹅。清晨,放一把躺椅在门前的水泥地上。人躺在上面,极目远眺,四面环山,满眼绿色,真是心旷神怡。在这里住了一年,我们都觉得这样的生活才真实、简单。”这是严奉翔对自己这一年生活的总结。
缘起八年前的合同
记者来到这处世外桃源时,严奉翔正在田里摘自己种的丝瓜。长长的藤蔓下垂着碧绿的丝瓜,不远处则是一片南瓜藤,有些泛黄的叶子下吊着好几个青的黄的大南瓜。严奉翔告诉记者,现在丝瓜已经差不多了,这摘下的几个就是最后的了。他一边刨丝瓜皮,一边笑着说:“我们之所以会到这里,是源于8年前的一份合同。”1998年12月,严奉翔的爱人孙琴珍和老山林场签了一份合作造林的合同。当时,他们也都才40多岁,还很有干劲,想趁着年轻再创一番事业。于是,孙琴珍从林场承包了20多亩荒地。他们想得很简单,觉得种桃树挺好的,既种了树,长出的水果还能卖。“我以为只要树栽下去了,中间稍微打理打理,我3年后再过来,就可以摘桃子去卖了。”谁知道,树苗才到路边,还没全栽下去,他们吃过午饭过来,就发现已经没了两捆,这两捆就是120棵树啊。孙琴珍估计是被当地农民拿走了,可是没有证据。她紧急补了一些树苗来栽下,但她没想到的是,那还只是一个前奏,树苗栽下后没多久,陆续有树苗不知所终。尽管她后来也找了些树苗再次补上,可过了时节,树苗就是长不好。这样的挫折对孙琴珍他们来说真是够大的。孙琴珍再也没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加上工作又不能完全丢掉,她渐渐没了心思管这片林地,随便在林场找了个农民代为托管,所得全部归对方,只偶尔过来看看。
已是四分之一的农民
去年,严奉翔和孙琴珍都退休了,想起老山林场的那片地,他们又有了别的打算。“也许是因为退休了,现在早就没有当时那些想法了,只是觉得住到这里来养老,也是不错的选择。老山的空气好,而种树也能让我们进行适当的锻炼。”于是,3位老人重新回到这片热土。从去年10月份开始,他们夫妻和王承军就正式住到这里。用了3个月的时间,他们雇人将那20多亩林地进行了清理。每天6点不到他们就起床了,和雇来的人一起到林地里。因为3人年纪大了,以前都没干过这些事,主要跟在后面打打下手。先是砍掉一些死掉的桃树,然后刨根、翻土、量间距、挖坑,将8年前做过的事情又重新做一遍。等开了春,他们将买来的香樟、马褂木、栾树、广玉兰等全部栽下去。四五月份时,要剪枝、除草、打药、施肥,一步都少不了。孙琴珍笑着说:“经过这一年的摸索,我现在已经是四分之一的农民了,因为经验还不够。”王承军的话不多,但他特别喜欢打理蔬菜。青菜、菠菜、芫荽、葱、蒜、萝卜、红薯,一般农民家里有的菜,他几乎都在门口种上了。“我现在才知道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庄稼也像养孩子一样,需要用心。”3人带着记者来到林地,走在林间,他们摸摸那些仍旧细细的树干,掩饰不住幸福地笑着说:“现在已经长粗不少了,等明年,这里应该就是一片像样的树林了。这一年来的植树生活,我们过得很踏实,也很有意义。希望有更多身体健康的退休老人能加入我们,种树养老。”由于今年种植的都是既可当景观又可长成木材的树,因此,他们已经打定主意:如果不能卖的话,就让这些树十年二十年地长下去,为老山林场做一份贡献。(文中人名为化名) |